静思堂举行的菩萨道与当代汉传佛教之发展、佛教全球化综合座谈圆满结束
座谈会现场
静思精舍德怀法师发言
大公网副总编辑史利伟先生发言
灵鹫山佛教教团研究中心主任赖皆兴先生发言
世界佛教友谊会执行理事游祥洲教授担任主持
合影留念
常辉法师:何谓“世间善法”
常辉法师表示,何谓“世间善法”,行一切善法,而执有“我”。“我”以同情心、恻隐心付出我的资财,帮助他人,送温暖、献爱心……如是,无明障起,烦恼业生,因有“我”故。即是在做了善事,还会滋生烦恼。因此,它是有欲、有求、有漏的世间善法,是建立在“我救助于人”分别意识上的有为善行,是为人天福果,不能究竟解脱。
德悦法师:“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
德悦法师说,证严上人秉承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信念,服膺印顺导师“为佛教、为众生”之志节,带领全球慈济人,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难之行,予乐拔苦,缔造清新洁净之慈济世界。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万蕊心莲,同造爱的社会。深信众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只要能从慈门入,必能一窥佛门的庄严美妙殿堂;只要能从善门入,富者施之,必能得福而乐;贫者受之,必能得救而安。“以佛心为己心”,故一眼观时千眼观;能够“以师志为己志”,故一手动时千手动,闻声救苦,实时解难,何异于观世音菩萨之千手千眼。
江万里教授:菩萨不离社会,社会需要菩萨
江万里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菩萨不离社会,社会需要菩萨,进入网络时代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个人观念与社会观念越发相互影响,当代汉传佛教必须以佛陀的慈悲本怀为出发点,体证三轮体空为要务,唯有以慈悲本怀,才能心无嗔念,处处以众生利益为考虑,唯有体证三轮体空,才能积极而正确地从事利他大行,致力于社会人心的善念培养,使善念与善心成为善的循环,终于抵至人间即净土的实现。这可说是菩萨道与当代汉传佛教之未来发展重点。
安虎生先生:践行菩萨道,是汉传佛教发展的必由之路
安虎生先生在发言中指出,信仰是人类的自然需求,无论是原始蒙昧时代,还是科学昌明的今天,信仰不仅没有消亡,而是更加多元而精微。作为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自然迎来了空前的挑战和空前的机遇。
与其他宗教信仰不同,佛教信仰不仅是具有理性的特征,而且更加具有实践的精神。汉传佛教不仅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佛教的未来和希望。之所以如此论断,盖因为汉传佛教菩萨道的独特思想体系和入世精神。作为信仰者来说,践行菩萨道,不仅可确保信仰的终极目标,而且在过程中可以不断体证信仰带给自己身心的改变和对于义理的深化理解,所谓以解导行,以行化解,解行合一,终证菩提,从而增强对于终极目标的信心,对于社会大众而言,践行菩萨道的汉传佛教,更加容易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好感,从而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而作为承载信仰的佛教组织,践行菩萨道,对于团体的凝聚力和纯洁性,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综上所述,践行菩萨道,是汉传佛教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老早在1987年就告诉我们:人类是一个因果相续,自他相依的链条,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每个佛弟子的天职。当今世界,局部战争不断,宗教冲突愈来愈激烈,核武战争可以毁灭全体人类若干次。我们发起世界和平吉祥塔建设活动,旨在呼吁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为人类的永久和平,贡献力量。佛塔所在之处即有佛菩萨、有佛菩萨必定有护法龙天,相信佛法,实践佛法能为人类带来和平与吉祥。
综合座谈二:菩萨道与当代汉传佛教之发展〈 修行方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高等研究院宣方教授主持,参加与谈的有慈济基金会人文志业发展处主任、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何日生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吴有能教授,清华大学中文博士、澳门理工学院学报编辑桑海先生,凤凰网资讯中心总监兼凤凰佛教主编崔明晨女士共同综合讨论。
何日生教授:时时利他,时时心念众生、时时无所求地为众生付出,即是清净的源头
何日生教授在发言中说,一切众生,一切因缘,都是菩萨觉悟的契机。佛教之根本大义,“一切因缘生,因缘灭”。而一切“缘起”都是随着“因”而转。没有因,就没有外缘的牵引。唯识学倡议阿赖耶识为一切种识,善恶一切的业因种子都含藏其中。第七识,则为自我生成的推力。第九识即为清净智,是为佛智。当外缘与第八识阿赖耶识接触后,就会开始造作各种因缘果报。对于慈济宗门而言,业因在境界中,而佛智的获得一样是在境界中。
证严上人阐述,如果每一个种识在与外界的境接触之际,都能将识转为清净智。亦即当识与缘对应,众生能不以第七识的自我来对应,而是以第九识、佛性的清净智来对应;在每一个缘与识的接触中,不以小爱,而是大爱;不以忌妒,而是赞叹;不以占有,而是给予;不以私我,而是以无私的爱来对应;如此心念,就能常在寂然与清净的佛智之中。
这种见解是实践的、能动的佛教观。临近一切的境界,都把握住清净的心,则一切种识里的业因,就能不断地清除,而转成一切种智。在人世间一切作为,都是以第九识的清净智来应对,则无时无刻不在佛性的愉悦中。时时利他,时时心念众生、时时无所求地为众生付出,即是清净的源头,即是将一切种识转为一切种智的动中静。这是利他实践与佛教终极觉悟的契理与契机。
综合座谈三:菩萨道与佛教全球化〈理念弘扬〉, 由世界佛教友谊会执行理事游祥洲教授主持,参加与谈的有: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系主任果晖法师 、台湾中国佛教会秘书长修懿法师、静思精舍的德怀法师、灵鹫山佛教教团研究中心主任赖皆兴先生、大公网副总编辑史利伟先生共同综合讨论。
果晖法师:从菩萨道的慈悲与智慧的根本内涵中,来提出种种的响应
对佛教之功能而言,相对于仅追求到彼岸的自我解脱,大乘佛教菩萨道更关注于利他、此世、平等......等重要普世理念与价值。对佛教所依存的国土世间而言,相对于多元化,当今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人类透过前所未有之因特网等科技的迅速互动,利伯维尔场的大量生产消费活动,享受方便繁荣的功德天近旁,也并存了黑暗女——贫富不均、战争冲突乃至地球环境破坏等严重问题。佛教自身如何因应全球化,而得以与时并进;不同佛教系统(如汉传、南传、藏传佛教等)之间如何加强互动合作,发挥净化世间的影响力;佛教如何与世界各大宗教间求同存异,促进世界和平等课题,都期待着我们从菩萨道的慈悲与智慧的根本内涵中,来提出种种的响应。
修懿法师:善用“四无量心”启动奉献关怀力,实践“四摄法”发挥自他菩萨道
修懿法师在座谈上说,为了突破种种的限制与狭隘心态,除需具备一种跨文化、族群、教育的理念及超越聪明才干的“智慧判断”,更需要肩负培养无私“奉献智慧”;以引导人类走出生活迷失,创造生命价值与意义。我们深信培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襟怀,致力于菩萨道的无私奉献智慧,将公益志业服务于全球人类;藉由“四无量心”的认知与“四摄法”的实践融入教化工作与公益志业,进而开拓人生的宽广旅程,发挥生命的关怀潜能,令生活通达无碍自在,则当前国际社会共同的生存危机方可根本解决!
德怀法师:发心力行,“净化人心、社会祥和”,是消弭世间灾难最好的方法
德怀法师在座谈上表示,佛陀是宇宙大觉者,透彻万物生命的真理,学佛要依照次第,慈济也依序而行,从“四圣谛”出发,行入人群,利济众生。“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不只是在发源地的台湾落实,遍布在海内外的慈济人,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皆有发心立愿的身影。依《无量义经》的法理,铺好人间路,接菩提大道;看清人间道路,回归清静本性。发心力行,相信人世间定能净化─而“净化人心、社会祥和”,是消弭世间灾难最好的方法。
赖皆兴主任:菩萨道串联起佛教在出世间修持和世界诸法的连结
赖皆兴在座谈上阐述,在当代,菩萨道可以是通过自我内在的修持而自发形成的菩提心愿力的实践;也可以是希冀圆满成佛因此从对世间万事万物流露出的关怀与慈爱的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菩萨道串联起佛教在出世间修持和世界诸法的连结,从而也使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成为当代佛教中重要的思想与行为指导,菩萨道是兼具内在的自我修持和外在的不舍众生两个层面的意义,如何兼顾“由凡转圣”向“由圣济凡”两者而不会迷失陷落,是考验菩萨道行者的重要课题。
史利伟先生:如何建立“命运共同体”理念
史利伟先生在座谈上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建立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起大悲心,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第二、发菩提心,树立责任共同体意识。有了大悲心,才能生出菩提心来,佛经中说:“大悲为首,菩提心为本,方便为究竟。”有了菩提心,就会有责任感,就会有菩萨行。第三、立弘愿誓,树立使命共同体意识。第四、行菩萨道,树立利益共同体意识。菩萨道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修行之道,这是大乘行者所行的佛道,视心、佛、众生本无差别,同为利益共同体。
综合座谈四:菩萨道与佛教全球化〈组织运作〉,由慈济大学副校长许木柱教授主持,参加与谈的有台湾中华青年佛教会理事长明毓法师、泰国摩诃玛古德佛教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阿尼尔·释迦( AnilSakya)法师、波士顿学院尼泊尔学生交换计画主任、加德满都大学喜马拉雅宗教与文化教授葛雷·萨奇神父/教授( Gregory Sharkey)、静思精舍的德勷法师、中国佛教协会肖占军副秘书长共同综合讨论。
明毓法师:不忘初心而发长远心,同行菩萨道
明毓法师在座谈中说,以中华佛教青年会(中佛青)为例,宗旨即以佛陀的教法为依归,并以四大菩萨悲智愿行精神:文殊大智、普贤大行、观音大悲、地藏大愿,作为会务发展的精神指标,推动德化教育,接引青年学佛,培育青年人才,举办东亚、闽台、马台等国际佛教青年交流活动,与世界接轨,引导青年以正知见,良善的品格,积极参与公益服务,扩展生命境界,共创佛法与公益资源平台,续佛慧命,利济群生!
现代网络可随时随地与世界连结,全球化是必然的的趋势。慈济证严上人每天透过媒体、网路,以法凝聚大家的力量;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弟子,时刻提起正念。就如火车的铁轨,航空线的轨道,都有明确的方向;而全球的慈济人服膺师训,不断地带领志同道合的人,从不忘初心而发长远心,同行菩萨道,期将人间佛教发扬光大于全球,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阿尼尔·释迦法师:回顾“慈悲为怀”这个佛教词汇背后的意义
这次的演讲将会回顾“慈悲为怀”这个佛教词汇背后的意义。Lokanukampaya或是慈悲为怀,是佛陀给予他第一团弟子的任务。慈悲是反应在佛教讲述与唱诵经文时,很关键的佛教教法。它进而深根于佛教修行之中,直到有些佛教徒宣称“慈悲是我的信仰”。演讲中阿尼尔·释迦法师以一位佛教修行人的身分定义慈悲,慈悲已发展为菩萨道里的重要教法,现今佛教徒是如何将慈悲的理念全球化并将之在全球在地化。
葛雷·萨奇神父:全球化的佛教应该要把握当下时机,回馈社会
葛雷·萨奇神父表示,全球化的佛教应该要把握当下这个时机,以三项行动来回馈社会:为苦难众生付出、专注于社会需求,以及对环境的关怀——“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三项皆有着各自的难度,皆需以不同的方式回应。然而,做为一个全球化的佛教组织,在面对这世界的需求时必须在这三个行动中取得平衡。
德勷法师:大爱之道广披寰宇,长情之路古往今来
德勷法师在座谈上回忆慈济五十年来的风雨历程,证严上人行愿半世纪,用悲心、愿力成就慈济世界;用理想、行动感动整个社会。因皈依印顺导师,受嘱咐“为佛教,为众生”这六个字,让证严上人念兹在兹,不曾暂离,一生不为自己求安乐,只愿众生得离苦。
2015年岁末祝福,证严上人立下未来目标——“大爱之道广披寰宇,长情之路古往今来”;慈济成立近五十年来,慈善足迹已走过九十二个国家地区;在全球天灾人祸频传的时代,持续开阔长情大爱,以慈悲和智慧步步精进,让爱广被天下苦难,让“生命因利他而丰富,慧命因自觉而成长”。
近年来,天地告急,天灾人祸不断,苦难众生处,就是菩萨修行道场,“福从做中得欢喜,慧从善解得自在。”期许大爱包容地球村,苦难的地方都有人间菩萨。
至此,静思堂举行的菩萨道与当代汉传佛教之发展、佛教全球化综合座谈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