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大语系人士学者香港共论慈悲与智慧的现代观

  (记者 杨喆)在26日于香港举行的“佛教汉传、南传、藏传三大语系交流论坛”上,三大语系佛教人士和学者围绕“慈悲与智慧的现代观”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多位与会者表示,应发掘和运用佛教慈悲与智慧的思想,在现代化进程中帮助解决现实问题。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常务副院长会闲法师介绍了普陀山对观音文化的推广并表示,佛教的慈悲与智慧,只有落在实处才能得以真正彰显。普陀山佛教便是希望以观音文化为核心,通过现代诠释将佛教慈悲与智慧的教育落到实处。他还提到,三大语系在佛教典籍整理研究中有独特见解和善巧智慧者不计其数,希望通过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思考和努力。

  青海陀乐寺住持阿旺嘉措金刚上师作了题为《藏传佛教的现代化努力》的发言,他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佛教普度众生的慈悲观,完全可以成为人类社会构建世界和平的重要思想资源,佛教界应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跨文明、跨宗教、跨民族的交流对话之中,努力消除文明、宗教、民族之间的隔阂、对立与冲突,为和谐世界的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会执行主席宽运法师认为,“智慧”不受时间、空间阻隔,“慈悲”不分国界和地域。现时国际及香港社会上,一些不合与纷争导致人心浮躁、失衡惶惑,需要的正是“智慧”与“慈悲”的精神,让大家彼此包容、忍耐,和谐共处,为社会提供“正能量”。

  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剑锽表示,三大语系佛教间进行“对话”,是为了进行转化,在现今社会极剧转化的情况下,如果不能适应新的时代意识,则会面临萎缩。三系应尝试将自身发展与人类和谐结合在一起,以实现佛教所倡导的和谐。

  辽宁大学永惺佛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勇认为,佛教与西方文化的相遇是当代佛教的基本处境,以佛法的慈悲与智慧回应现代化的挑战,是当代佛教的基本任务。东方佛教思想家更着眼于从佛教传统挖掘现代化的思想资源。佛法的智慧与慈悲是建立在“缘起无我”基础上,可以从根本上克服社会发展产生的内在冲突。

  台湾南华大学宗教所所长黄国清认为,两岸及香港的佛教各自面对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积累的佛教弘通经验值得交流互鉴,相互合作,实现教义现代转化,完善佛学教育体制。

  本次论坛由香港中华佛教文化院、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会、云南旅港同乡会联合主办。(完)

责任编辑:DN010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