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对佛法有信心才能走进佛门。信心的重要,就像树木的根本一样,可是,你是真的信佛吗?本文的作者以自己亲近的多位当代大德为实例,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他对“信”的层次的感悟。
大公宗教文化事业部执行总裁兼大公网副总编辑史利伟
关于佛法,怎一个信字了得
大家好,非常感谢能在台北与大家有交流的机会。对于《大智度论》这部堪称“佛教百科全书”的论著,我是非常熟悉的,可惜一直没有时间通读。但是,《大智度论》里的一句话对我研习佛法影响极大,那就是“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一个“信”字道出了学习佛法的“枢机”,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学习过程中,我对“信”的层次的感悟。我把他“信”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真信。
真信是相对于假信而言,是以真诚心、恭敬心信仰,主观上对于佛法是没有任何消极的念头。这让我想起了净空法师曾经告诉我的一幕:1962年,净空法师于海会寺受具足戒,受戒后第一件事就是回慈光图书馆看望李炳南老师;他还没进大门,就听到李老师在里面大声对他说“你一定要信佛,一定要信佛”。净空法师吓了一跳,赶紧进去请安;老人家让他坐下,就问净空是否明白他的意思。净空法师说:“不明白,我不信佛怎么会出家?怎么会受戒?”李老师反问了一句“你以为所有的出家人都信佛”?净空法师恍然大悟。“信佛”是一回事,“真信”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想李老师的“你一定要信佛”,就应该是真信的层次了。
第二,正信。
正信是相对于迷信、邪信而言的,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念,即以虔信佛说的正法之心,而不去追求方便枝节、旁门左道。事实上,佛法的本质,并没有迷信和正信的分别,佛法就是佛法,佛法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永久都是一样。佛法是从释迦牟尼佛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但是大乘菩萨以发菩提心为根本,以大悲为基础,以方便为究竟。佛陀和历代祖师大德为普渡众生,针对不同根基的对象,随缘开示、方便说法,以便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但演绎佛法的旨归如出一辙。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知正见,把握佛法悲智双运的主旨,正信正行,而不去追求方便示现的枝节。
第三,实信。
实信是相对于泛信而言,是真实的信心,是将信仰落实到实践。所以实信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毫不怀疑、毫不动摇的真实信心。比如既然信仰佛法,就要相信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法性,也就是每个人都能成佛;既然入净土法门,就要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真实不虚;既然修持禅宗,就要相信“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当下即能成就……第二,就是要将信仰落实到实践,落实到生活。也就是所谓知行合一,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说到此,让我想起了赵州柏林禅寺净慧老和尚的开示。一次,有一位居士情绪非常低落来向老和尚请教,他说,师父啊,我是一个真心的三宝弟子,虔心供养三宝、众善奉行、随缘乐助,可是为什么我还那么倒霉呢?老和尚非常慈悲地看着这位弟子,真诚、和蔼但也略显犀利地问了一句:“你认为谁该倒霉呢?”见此情景,周围很多居士都笑了,老和尚也笑了,他柔声说道:“你这不叫倒霉,是替众生受苦,你是活菩萨啊!”“如果人人都有你这种自认倒霉的精神,天下不就和谐了吗?”这位居士听了,恍然大悟。其实,净慧老和尚也是在开示大家,信佛要实信,无论遇到如何境状,不怀疑、不动摇,用佛法指导人生,用人生去体验佛法,你会转迷为误、转识成智,就会感受到身心自在、法喜充满。
第四:妙信。
关于妙信,我觉得有一种“不可说”的微妙,但是我还是想用一个故事来演绎一下,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唐朝建国,高祖李渊以老子李耳后代自居,对道教推崇有加,所以在儒、释、道排序上,道教第一、儒教第二、佛教最末;到唐太宗时,效法先王,他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排序。佛教界在隋朝的时候,是极受杨氏皇族推崇的,面对自己放在最不重要的地位的事实,僧人们极为不满,于是不少有点名气的僧人就联合起来找太宗理论,说皇上不是太上老君的后裔,不可尊崇道教。其中法琳和尚是最突出的一位,对太上老君口诛笔伐,毫无顾忌。唐太宗得知后,马上下令逮捕法琳,并亲自审问;他对法琳说∶“朕以孝治天下,尊崇祖先,把道教置于佛教之上,这也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而你却敢羞辱朕的祖先!今天你可以为自己辩解,如果能讲出道理,就不杀你,说不出道理,你必死无疑!”事已至此,法琳只得把自己的“道理”陈述一番,他编造说,太上老君本名老聃,出身十分下贱,天生是个瘸子,没有耳朵,而且还只有一只眼睛,是其父与婢女私通所生……法琳这样讲的目的,是劝唐太宗不要认老子为祖先。没想到法琳这一编造不仅羞辱了太上老君,更是直接羞辱了太宗本人,等于说李氏皇朝是贱民出身,唐太宗那里还能再忍!他怒斥法琳说:“你竟敢诋毁朕的祖先,天理难容。不过朕还是以宽大为怀。你不是写过一本《辨证论》吗?书中说只要口称观世音的名号,刀枪不入,七天后试刀,看我的刀能不能砍断你的脖子!七天后,太宗就派人问法琳:“七天时限已到,该试刀了。不知道你这几天念观世音的效果如何?”法琳清楚,此刻念观世音名号根本救不了自己的命,于是就说∶“这七天内,我一直在念‘陛下’,没有念观世音。”太宗听了官员的汇报,知道法琳和尚已认罪伏法,回头是岸,那就赦免他的死罪吧,流放三千里!法琳和尚悲智双运、二谛圆融,成就了一代高僧,其间智慧妙不可言。
这大概是我对“信”的体会,难免粗浅,与大家交流,也是向大家学习。面对佛法大海,“信”仅为入门,“智”方能得度,我非常愿意、也非常欢喜与大家在修行道路上一起进步、一起成就。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