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周刊:现在,龙泉寺有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来出家,包括2011年从北大毕业的柳智宇,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的机会而选择了出家。像柳智宇这样优秀的人才在龙泉寺有很多,那么佛法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这么多非常优秀的人才,将学习佛法作为终身事业呢? 法师:从创立伊始,精英化就是佛教鲜明的特色之一。释迦牟尼佛出家前就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种姓尊贵、家世圆满、财富丰裕。他天资殊特,12岁就已经掌握了印度当时最高的学问,即五明和四吠陀。他的父亲净饭王期望他能够继承王位,但太子在出游四门时,看到人间老、病、死的痛苦,又见到修道人的庄严安祥,而决意出家,寻求解脱之道。在佛教历史上,王公贵族出家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说,鸠摩罗什大师就是古印度和龟兹贵族的后裔,卓锡九华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化身的金乔觉是古新罗国国王金氏近族,复兴西藏佛教的阿底峡尊者是古印度社护罗国国王的第二个王子。当然,精英不仅限于王公贵族。古今中外笃信佛教的人物,从哲学家到科学家,从教育家到思想家,从政治家到理学家,从文学家到翻译家,从企业家到书法家,可谓璨若群星。 反过来说,世间获得的知识、能力、名位、财富,未必能说明出世间的成就。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呢?蕅益大师《灵峰宗论》有云:“惟超群拔俗,谦己虚心,忍苦捍劳,亲近知识,触处体会,以教印心,广大悠久,事理双备,栖神净域,履蹈典型,博通古今,特达勇锐,深心无极,誓穷法海源底,乃真实男子、出世丈夫!”我常常告诉大家,我们培养人才,不是只培养一般的会讲经说法的人,而是要培养具有大愿力、大慈悲、大智慧、大行为的高僧大德,应以“志、道、德、才、学”来衡量自己是否具备优秀出家人的素质。 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道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学佛,并不是说因为外在的一个“佛法”有魅力吸引了我们,而是我们本具佛性的显发,是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离苦得乐、成圣成贤的希愿。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在驰逐外境,而外境总是在变化之中,今天单位里面还事事顺利,明天可能就诸多障碍;这个月刚买的最新款的手机,可能下个月就过时了;今年公司的盈利情况非常乐观,明年可能就濒于破产的边缘……即便人的一生各方面都非常如意,依然走不出成住坏空的规律。追逐外境,就会被这些牵引束缚而时喜时忧、起起伏伏、不得自在,这就是“迷”。通过学佛,开发我们内心无穷无尽的慈悲与智慧的宝藏,就能够从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等人间种种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从贪、嗔、痴、慢、疑等种种烦恼的覆蔽中解脱出来,不但自己觉悟,还帮助他人觉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获得清净、自在、寂静、永恒的心灵之乐。要达到这个目标,不是一生两生、三生五生的事,而是要生生世世去努力的。 艺术周刊:师父您从十几岁就本着玄奘法师“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慈悲精神出家,23岁担任“福建四大丛林”之一的莆田广化寺住持,到今天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这一路走来,虽然辉煌,但必然有着常人不可想象的辛苦。如今您已入不惑之年,回顾这么多年的历程,有哪些时刻是让您终身难忘的呢? 法师:我在莆田广化寺刚出家的时候,问我的师父圆拙老和尚,出家人应该怎么修行,他就告诉我一个故事:“丛林里过年要分橘子,分好后,出家人就去领橘子。”他告诉我,“你上去领橘子的时候,最近的那一份就是你的。”为什么呢?他说:“你不需要特地去找最大的,也不需要特地去找最小的,特地去找最大的橘子有贪利之心,特地去找最小的橘子就有贪名之心,出家人要随缘。”这个故事对我影响很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