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内涵

2013-01-25 10:14  来源:中国佛学院

  一、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思想的时代

  太虚大师(公元1889-1947)生活在前后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亲身经历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使得国家沦陷、百姓流离失所,人们向往和平的呼声越来越高,佛教做为和平的宗教理应为人类的和平做出贡献。太虚大师在此历史变革时期,高瞻远瞩大胆设想,充分利用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提出“人生佛教”思想,来建立世界和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祥和社会理念。如太虚大师在《人生的佛教》中所说:

  现在国内与国际所有的人类,经过这次大战的痛苦,大家都希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而且长远、永久不再受战争的灾难,这是人人普遍的心理![3]

  并且引用了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话说,在今日高度科学发展下,亟须高度的道德配合,重造和平幸福的世界。在当时太虚大师认为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武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远远大于利益,因此希望能通过宗教的理念来唤醒政治家的道德观念。如他在《人生的佛教》中所说:

  因科学发展,制造新式武器,如不以道德运用、驾御,为害人类实甚,此则非昌明高度道德性的宗教不可。世界三大宗教,以佛教教义博大精深,最适合人类实际生活之道德,足以补科学之偏,息战争之祸,以维持世界的永久和平与幸福。[4]

  在太虚大师看来世界三大宗教中,唯佛教思想倡导和平、慈悲的精神,认为佛教应当积极推行“人生佛教”。如在《人生的佛教》中说:

  佛教的本质,是平实切近而适合现实人生的,不可以中国流传的习俗习惯来误会佛教是玄虚而渺茫的;于人类现实生活中了解实践,合理化,道德化,就是佛教。[5]

  由于太虚大师的亲身经历和当时世界局势的不断恶化,世界人民遭受“法西斯”战争的摧残,中国人民也同样受到“日本帝国”的侵略,使得世界人民都处在长期的战争灾难中,无以数记的人们国亡家破无家可归,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在这种饱受战争痛苦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世界和平永无战乱;同时也由于战争的摧残,人们的生活十分的艰苦;使得人们认识到战争形成的灾难永远无法弥补。太虚大师在这种世界动荡不安、百姓生灵涂炭之际,以大仁大智、大悲大勇的精神提出“人生佛教”思想理念,来拯救被炮火破碎的山河,抚平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在太虚大师看来,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唯有佛教的“慈悲”精神,才能拯救当时的社会和人类。如在《人生的佛教》中说:

  在人类生活中,做到一切思想行为渐渐合理,这就是了解了佛教,也就是实行了佛教。因为佛陀教人持戒修善,息灭烦恼,就在使人类的生活合理化。人类生活中可共同通行之道,便是道德;互相欺诈、淫乱、争夺、杀害,皆是不道德的行为。佛法切实的指导改进,使其互相推诚、仁爱、谦让、扶助,这就是学佛的初步。”[6]

  由此,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也就适合当时的社会形态,也是佛教由圣神的形象转向更实际的“人格”化了。

关键字: 太虚 大师 人生
责任编辑: 李兴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