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传统,包括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各种原初宗教。作者透过个人的观察,以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现实的态度,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把世界宗教的智慧传达给大众。书中汇集了作者三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在对两性观点与语言的运用、各宗教的内在层面分析,以及藏传佛教、苏菲教派与历史上的耶稣等方面做了详细述说。
这部被称为“世界宗教第一部可用的教科书”,其特点在于史密斯尝试用个人的亲身体验,以说故事、讲历史与哲学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传达给大众,环绕宗教所引发的价值深入地挖掘人性的奥秘。书中的内容丰富而精彩,语言生动流畅、通情达理,这也是其畅销、长销的最大秘密所在。
著者背景:
休斯顿·史密斯(HustonSmith),出生于一个来华传教的传教士家庭。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先后到华盛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被公认为宗教史权威,也是比较宗教哲学的领袖人物。1958年出版的《人的宗教》总销量超过200万册。
精彩书摘:
宗教经常出现的六个特征,提示了它们的因之存在于人的构造中。
其中:
之一是权威。
之二是仪式。
之三是玄想。
之四是传统。
之五是信仰。
之六是奥秘。
这六者——权威、仪式、玄想、传统、信仰(恩宠)、奥秘——每一种对宗教都非常重要,但是同时每一种也都可能妨碍宗教的工作。佛陀在世时的印度教(婆罗门教)就是如此,这六种都有份。权威,在开始时有理,继之成为世袭的而造成剥削,婆罗门掌管其宗教秘密,执行宗教事物时大肆收费。仪式成为获得奇迹结果的机 械化手段。玄想失去其经验基础,发展成为毫无生气的吹毛求疵。传统转变成了毫无生气的重担,其中一个例子是坚持梵文——已经不为大众所了解——仍然是宗教 讲论的语言。神的恩宠被误释的方式消减了人的责任,如果责任还有任何意义的话,而业报也同样地被误释而与命定论混淆。最后奥秘与贩卖奥秘和奥秘举动混搅 ——堕落地执迷于奇迹、秘术和奇想之中。
面对此种宗教景象——腐败、退化与不相干,充塞了迷信以及疲惫不堪的仪式重担——佛教应运而生,决心清理场地,好让真理可以找到新生命。结果是令人惊讶 的。因为这里所兴起的宗教(在开始时)几乎完全没有上面所提到的成分,而我们原来以为没有那些宗教成分是无法生根的。这个事实十分突出,有必要通过文献证 明加以讨论。
一、佛陀传扬的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宗教。他由两个方向展开对权威的攻击。一方面他要打破婆罗门对宗教教义的独断权,他改革的很大部分是要让一般人都得以接触 一直以来由少数人拥有的。以他自己的开放性对比与婆罗门行会似的秘密性,他指出“佛陀是没有所谓捏紧拳头这回事的”。他认为这个差别非常的重要,以致在他死的时候又回到这点,他对周围的人保证说:“ 我没有保留任何东西。”不过如果他对权威的第一项攻击时针对制度——婆罗门阶级——他的第二项攻击就直接针对个人了。在一个多数人都是被动地依赖着婆罗门 告诉他们该怎么做的时代,佛陀挑战每一个人去从事自己的宗教追求。“不要接受别人的转述,不要接受传统,不要接受某一项说法,只因为它是在书上找到的,或 因为它符合你的信仰,或因为是你师父说的。要做你自己的灯。不管是现在或是在我死了之后,那些只靠自己而除了自己之外不去找任何其他帮助的人,他们才会抵 达巅峰的高度。”
二、佛陀教导的是一种没有仪式的宗教。他一再嘲笑婆罗门仪式的无聊,认为那是对不灵验的神祗作迷信的乞求。它们只是装饰品,跟难苦沉重的“消解自我”这一 工作是毫不相干的。的确,他们比不相干更糟糕;他辩称,“相信仪式和典礼的有效性”是束缚人类精神的十大镣铐之一。在这里,以及明显地在所有的地方,佛陀 的态度是一致的。在否定印度教的形式时,他也坚拒为自己的宗教建立新形式的一切诱惑,这个事实使一些作家(不公平地)把他的教义界定为理性的道德主义而不 是宗教。
三、佛陀宣扬的是一种绕过玄想的宗教。许多证据指出,如果他致力于形而上学的话,他会成为世界上伟大的形而上学家之一。反之,他却绕过“理论化的灌木丛 “。他在这一方面的沉默并非没有人留意到。“世界到底是否永恒,它到底是有限或无限,灵魂到底是与身体一样或者灵魂是一回事而身体又是另一回事,佛陀是否死后仍然存在或者死后不再存在——这些事情,”他的门徒之一观察到,“主并不曾向我解释过。而他不解释并不令我喜欢,这样做并不适合我。”这对许 多人都不适合。然而尽管不停有人刺探,佛陀仍然保持它“高贵的沉默”。理由很简单,对于这一类的问题,“贪求知道各种观点……反而不利于启发。”他务实的 课程是要求很多的,他不要让信徒们从实践的艰辛道路上分歧到无结果的玄想领域。他那有名的“涂满毒汁的箭”的寓言准确地说明了这一点。……
四、佛陀宣扬的是一种没有传统的宗教。他站在过去的顶端,这巅峰使他的见识大大地伸展出去,但他却看到与他同时代的人,大多数仍埋藏在那些巅峰之下。因 此,他鼓励信徒们从过去的重担中解放出来。“不要前人教下来的路走,也不要顺从传统教义的权威。当你自己知道‘这些教义是不好的,如果跟着这些教义做会引致损伤和苦难’——那么就扬弃他们。”他与拟古主义所作的最重要的个人决裂是,他决定不再用梵文而人民的日常用语来沟通,这与马丁·路德决定把圣经从拉丁文翻译成德文可以相比。
五、佛陀宣扬的是一种高度自力的宗教。我们已经看到当时的印度所沉淀的沮丧和失败的空气。许多人都已经接受了出生与再生那没完没了的周期,就好像听任自己 被判永世轮回的恶梦似的刑罚;那些抓紧最后超生希望的人,已经让自己屈从于婆罗门的观点,认为需要经过几千世,直至投生到婆罗门阶级,才有可能获得解脱。 对于佛陀来说,再也没有比这种普遍的命定主义更有害的了。他只否认一种主张,那就是“愚”人所说的没有行动,没有功绩,没有力量。“这里有一条结束受苦的 路。走吧!”而且,每个男女必须通过自我觉醒和主动态度来走这条道路。“凡是只依赖自己的人,除了自己以外不去找任何人帮助,只有他们才会达到最高的巅 峰。”没有神可以依靠,连佛陀本人都不行。当我走了之后,他如此告诉信徒们,不必麻烦地向我祷告;因为我走了就是真的走了。“ 佛陀只不过指出路来,努力实践你们自己的救赎。”佛陀认为只有婆罗门能够得道的说法是荒谬的。无论属于哪一种姓,他告诉信徒们,你都可以在此生做到这一 点。“让聪明的人来到我这里,诚实、公正而坦率;我会指导他们,若他们按照我的教导来做,他们终究会自己明白并体现最高的宗教和目标。”
六、佛陀讲的是一种没有超自然的宗教。他谴责一切形式的占卜、预言、前知为鄙陋的伎俩,虽然他从自己的经验下结论说,人心是能够具有目前认为是属于超自然 的那种力量,但他不允许他的僧众去玩弄那些力量“根据这一点你可以知道那些想营造奇迹的人不是我的门徒。”因为他觉得凡是诉诸超自然并依赖它的,就等于是 在抄捷径,找容易的答案与简单的解决,结果只是把注意力从艰难而实际的自我精进功夫转移开来,“正因为我看到在实施神秘奇迹里面的危险性,我才强烈地反对它。”
究竟佛陀的宗教——没有权威、仪式、神学、传统、恩宠、以及超自然——是不是一个没有神的宗教,这一点我们将保留到后面来考虑。在佛陀圆寂后,他原先为了 保护他的宗教而努力排除在外的种种设施,统统出现了。因此之故,原始佛教向我们展示的那种宗教是独特的,也因而在历史上是无价的,因为只要是看穿宗教诸多 形式的每一项洞见,都会增加我们对宗教真正本质的了解。而原始佛教可以用下列几点来描述:
一、它是经验的。再也没有一种宗教把它的主张如此明确地诉诸直接的体证。对每一个问题都是以个人的经验来作真理的最后检验。“不要诉诸推理、推论或者辩论。”一个真正的门徒必须是“他自己知道”。
二、它是科学的。它把活过的检验特质作为它最后的检验,并引导注意力去找出影响那个经验的因果关系。“有彼则有此,无彼则无此。”所有的结果都是有它的原因的。
三、它是实用的——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先验的实用主义,使它跟专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区别开来,但是在致力于解决问题这一点上同样是实用 的。拒绝被玄想性的问题引上岔路,佛陀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要求解决的困境上。除非他的教义是有用的工具,否则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他将它比作木筏:木筏帮助人过河,不过一旦到了彼岸,就不再有价值了。
四、它是治疗性的。巴斯德说的话:“我不问你的意见或者你的宗教,而是要问什么是你的痛苦?”也一样可以是佛陀的话。“我只教一件事情,”佛陀说,“受苦以及结束受苦。我只宣说苦以及苦的终止。”
五、它是心理的。此处用的这个字是对比于形而上学的。不从宇宙入手,而转从宇宙中人的处境开始,佛陀宣教的出发点向来是人的命运,这种命运的种种问题,以及回应这些问题的有效作法。
六、它是平等的。他看法的宽广在当时是独一无二,在任何时代也都是稀罕少有的,他坚持妇女同男子一样能够悟道。他反对种姓制度认为天资来自遗传这种假定。 他出生为刹帝利(武士、统治者)却发现自己在性情上为婆罗门;他打破种姓制度,不论社会地位,他把教团的门向所有的人敞开。
七、它是直接针对个人的。佛陀并非对人性的社会面视而不见;他不仅建立了僧伽——他还坚持僧伽在增强个人决心上的重要性。然而最终他依然诉诸于个人,每一个人都要通过自己的个人问题和困境来朝悟道前进。
“因此,啊,阿难,做你自己心中的明灯吧。不要找外在的避难所。紧紧把真理抓牢当做避难所。努力实践你自己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