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寺石窟(图片来源:春城晚报 摄影:翟剑)
法华寺石窟为红砂石质,极易风化。(图片来源:春城晚报 摄影:翟剑)
卧佛上刻满“×××到此一游”等字样(图片来源:春城晚报 摄影:翟剑)
已有千年历史的法华寺石窟,位于安宁城东连然镇小桃花村洛阳山(青龙山),距昆明市区约30公里。地理位置虽近,但在很多昆明人对于历史古迹的印象中,这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没有一席之地。也很难想象,安宁八景之一的“法华晚照”便出自这里。其寂寥凄凉的现状,让一些有识之士愤愤不平。
“到此一游”密布
安宁洛阳山与西山仅一溪之隔,东西走向,法华寺石窟建于凹进处的山岩上。石窟前,是几间佛堂,一条笔直小路通向洛阳山东崖。
东崖的红砂石壁间两尊1.5米的佛像端坐在石窟内,其右侧3层分列着18罗汉,上9龛、中6龛、下3龛,展现着各自的姿态,也称罗汉崖。仔细瞻仰佛像,18尊罗汉头部均已消失,部分佛身也残缺不全。
从洛阳山的东崖至南崖,共开凿有25窟佛像石窟群,分布为4组,其中3窟佛像被毁,空穴无物。而其中最大的佛像——卧佛,长4.25米、高约1米,天庭饱满,两耳垂至肩部,右手微托后脑,静睡于石枕之上,头南面东,曲肱半睡显得神态安详。而通身的袈裟、卷起成珠的头发,则显得古朴大方。
在附近的小桃花村老人们的记忆里,朝夕更替之时,晨曦或晚霞透过山坳照射在卧佛身上,更显佛像的慈祥。其身后还有谪滇状元杨慎在1536年释文并拓刻的禹王碑,但经常年风化早已难辨迹象。
在罗汉崖正中,有康熙己酉年(1669年)安宁刺史刻的正楷摩崖石刻“晚照”,正是“安宁八景”之一。可如今,在模糊不清中只能辨别出个“照”字,更多的则是被刻上的名字和“×××到此一游”遮盖。
“你怎么那么啰嗦,你看着我刻了?你们这些和尚不好好管理这些佛像,还冤枉好人。”看着几个年轻人肆意地嘲讽着他,常驻此地的僧人法雨法师无言以对。
“已经竖了铁栏杆,但是连铁栏杆都被扭断了。”为了保护卧佛,法雨法师曾经用铁丝将被扭断的铁杆重新接好,但过不了多久,这些铁杆又会再次被人扭断。每当游人稍多,法雨法师总是不停地望着卧佛方向,只要看到有人拉拽栏杆,他便大喊一声,顺着山径快步跑去。可是面对制止,迎来的却总是嬉笑。“只要你才转身,他们就刻上去了,怎么说都不听。”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依旧是破破烂烂的样子。”游人们看着佛像,不时发出唏嘘感叹,更多的则是质疑。市民费先生等人认为,除卧佛设有铁杆外,其他石刻前无保护性设施,也没有任何对石刻历史及地位的介绍牌,这是造成“到此一游”出现的直接原因。“真看不到保护的影子,难道就是加个铁栏杆?”
在法雨法师的记忆中,最近一次对文物的修复,是2008年安宁市文管所对罗汉壁和卧佛平台重新搭建了2米多长的扶手。但现在,这些扶手也早已锈迹斑斑。而2001年10月还有一支勘探队在附近作业,当时距离石窟百米不到。
与剑川石窟同期
1965年1月12,云南省人民政府将法华寺石窟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表示法华寺石窟是研究云南大理地方政权时期雕刻艺术的实物资料,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这块记载了法华寺石窟价值和地位的石碑,至今仍然矗立。
据了解,法华寺建于唐朝天宝初年(一说建于宋代大理国时期),曾为滇中地区的佛教胜地,后被损毁,现仅存石窟遗迹和后来修建的简易庙宇。法华寺石窟于唐朝初始建凿,宋朝大理国时期重扩,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法华寺石窟与大理剑川石窟是同时期。”安宁市文管所所长邬振宇认为,由于剑川属于当时的统治中心,安宁则为附属地,法华寺石窟的建设比剑川石窟晚,规模和尺寸等也不及剑川,但建筑风格基本相同,为云南第二大石窟群。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何会是一番破败的景象?据昆明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记载:“1976年扫‘四旧’,安宁某工厂工人用枪弹击毁部分佛像,有的佛像头部被毁。”
地方史研究学者赵立认为,法华寺石窟作为为数不多的云南地区摩崖石刻,不论从艺术研究还是研究古时人文及宗教都有着极高价值。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民族宗教政策的恢复,法华寺石窟迎来了第一次维护与保护。安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罗汉崖和卧佛边均建造了平台,并在卧佛前增加了长5米的护栏。还通过植树,对当地植被进行恢复,山下佛堂也为当年所修葺。
针对部分市民的质疑,安宁市文管所文管部杜主任表示:“保护工作一直在进行。”近几年水电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后,大型的保护工作也同步开展。同时还和连然街道办签订《四防责任书》,即防火、防盗、防人为和防自然破坏。安宁市文管所办公室赵主任说,保护款项有省政府文物补贴也有当地政府的配套安排。每年保护款项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依据维修费用有所变化。
2007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石窟进行石质科技保护工作,该所科技信息部主任马波表示,石窟本身为红砂石质,极易风化。就石窟的保护而言,还应保护原貌,不再对受损部分进行补修。通过科技保护,加固石质后将使石窟不再面临风化危险。
除去风化,杜主任还提出,山林内潮湿的特点也是禹王碑等文物严重损坏的另一个原因。目前,禹王碑已经通过拓刻到文管所(安宁市博物馆)和安宁温泉镇另行保存。针对山体特性造成的道路滑坡等情况,安宁市国土局每年都会入山监测,同时文管所也于2007年在后方的山脚下修复了挡土墙,以避免滑坡情况出现。
构筑多重防线
保护工作一直在进行,可为何游客的疑问和质疑却接连而至?安宁市文管所所长邬振宇认为,市民应该明确保护单位的保护对象。“目前文管所负责的保护对象为法华寺石窟。”
“文物应该在尊重历史的情况下进行,应以原样保存原则进行,通过减缓风化和防人为破坏为主。”安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社会文化和市场管理科科长李规定表示,安宁市政府一直重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法华寺石窟的保护修护工作一直由具备资质的规划部门进行规划,其保护施工也由具备国家认证的古建筑资质的施工队进行施工。
就法华寺石窟周边盗窃案时有发生的问题,安宁市公安局金方派出所已开展专题研讨并加大安保措施。金方派出所副所长孟雨认为,法华寺石窟地处偏僻山坳,与周边村子相隔甚远、人员稀少等地理环境,是对其治安防控的最大难道。他们派出所将加强巡逻,同时与当地村委会进行沟通,要求村里的治安联防队员将寺庙纳入防范区域,便衣机动组也将布控至法华寺周边进行不定时守护。目前,派出所正在与视频监控公司进行对接,24小时无限传输的活动式监控探头将有望布设在法华寺的入山道路沿线。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信息部主任马波认为,在省内诸多寺庙中,寺内的雕刻、佛像等作为寺庙的附属文物,都与寺庙有着关联性,共同反映着建造之期及历史变更中的诸多特点。“但法华寺是特殊的。它的寺庙早已被毁,这非常可惜,现在石窟和寺庙是否还能有联系性,已经很难考证。”马波认为,对于现今的法华寺石窟,应指派专人进行管理,避免进一步破坏。“但可能是因为它的保护等级还不够,所以从经费和人员安排上也都有困难。”
2013年大年三十,孟雨和民警们守护在进入法华寺的道路两边,前往法华寺的市民一直从寺庙口排到了1公里外的进山口,大家都想在大年初一上新年的第一柱香。这样的场景,也让周边村民感到惊讶。“人怕是这几年最多呢,我们村都有好多人去凑热闹。”邻村的村民搬来了当地的土地公,法雨法师也从外地请来了菩萨石像。在他眼里,这样的布置起码看上去不会太凄凉。
[原标题]被遗忘的法华寺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