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大和尚出席中联办新界工作部2015年迎春茶话会 (图片来源:大公佛教)
茶话会现场 (图片来源:大公佛教)
茶话会现场 (图片来源:大公佛教)
大公网北京1月14日讯 13日下午,香港佛教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西方寺住持宽运法师,应中央驻香港联络办公室新界工作部之邀,出席了该部举办的“2015年迎春茶话会”。中联办新界工作部部长刘林、副部长张肖膺、圆玄学院主席陈国超、仁济医院总理代表、香港佛联会执行副会长道平法师,及香港新界区各相关部门、团体代表、乡绅贤达外等出席了茶话会。
宽运法师在讲话时表示,香港社会因各界政治诉求之不同,以致意见分歧,理念不一,故现时应提倡佛教的“六和精神”,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击,促进彼此间的互助互爱,达致“相依而存,相拥而暖”的和谐共存的目的。讲话内容,因时应世,甚具启发性意义,在座深感法喜。
以下为法师讲话全文:
送旧迎新,2015的新春,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见面!祝福各位新年进步,身心康泰,事事成就,吉祥如意!
际此一年之肇,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传统思想非常注重和谐,凡事以和为昌,以和为贵;农历新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花开富贵,竹报平安”;“厚德载福,和气致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的对联;由此可见,和谐、和平、和睦、和顺是人们心中的希望,也是人们永恒的追求与理想。
和谐,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能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和谐社会”,就是和平、安乐、幸福、自在的社会气氛与现象;和谐,旨在倡导人们要与自然、环境、同类、异类的有情无情,和协共存,共同营造一种幸福安乐的生存模式和生活环境。也就是说,“和谐”可以拉近人与自然,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彼此“相依而存,相拥而暖”,不自私、不冷漠;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人事,竭诚尽责,在坚守个人工作岗位的同时,为社会、人类、国家尽一分心,献一分力。
佛教主张的“六和敬”即“六和精神”,正符合现时社会之需要。六和精神原出自《法界次第》,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制定的僧团共同生活原则,是僧众和平共处的要素。后世所有佛教团体的生活原则,都不能越此六和敬的范围;不但是佛教团体的生活规范,也可成为众生和睦、社会和谐的生活准则。
六和精神的主旨,在于教育众生与他人共全、共处时,必须做到:
(一)、身和同住:大家同住在一起,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不发生争斗的举动。
(二)、口和无诤:大家同住在一起,要做到语业清净,说话的语气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应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三)、意和同悦:大家同住在一起,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诚的胸怀,如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和悦。
(四)、戒和同修:佛教七众,各有戒律,而每一众中都有着共同遵守藉以修持的戒法。大家必须共同遵守,如此才能显出佛弟子的守法精神。
(五)、利和同均:利就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大家要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引起争权夺利的纠纷。
(六)、见和同解:见即是意见、见地或见解。大家同为佛弟子,在见解思想上,必须要相同统一,如此教团的力量才不会分化;否则各持成见,自以为胜,那么这个团体一定不能清净,也必精神散漫,不能振作有作为了。
“六和”中,“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意和同悦”、“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是和合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六和精神”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通的。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戒和同修”就有律治的精神;和谐社会是利益均衡的社会,“利和同均”就含有财富公平分配的理念;和谐社会是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理想目标的社会,“见和同解”则正是追求拥有基本伦理价值观念的一致和“团体精神”。至于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则可视为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团结、和睦、和谐关系的具体表现。
“六和精神”与爱国爱教的和谐思想亦是一致的。爱国爱教是佛教永恒的主题,这可以从佛陀开始及历代高僧大德的伟大行谊中体现。在佛教戒律中记载,曾有比丘要到国外弘法,向佛陀请示教诲;佛陀于是告诫:“遵守国王法,不违毗尼行。”如此,爱国爱教,即守法守戒。就爱国而言,佛陀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佛陀曾多次劝阻毗琉璃王停止侵略自己的祖国,及至涅盘之际,还在以头朝北,教示弟子不忘自己的国家。就佛教的戒律而言,以寺院为载体的僧人居住地,是建立在以“戒律”和“共住规约”的基础上的,以此维护佛教和僧团的纯洁性。所谓“毗尼久住,正法久住”。
我们可以看到,今日的佛教正以其契理契机的、导人向善鳌教义和精神,与现实社会相适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为世界求和平,为社会促和谐,为人类谋福祉,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而独特的作用,做出自己应有之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