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曾说,“美人迟暮,英雄末路,都是世上最无可奈何的悲哀。”近日读《三藏法师传》,觉得古龙先生的说法有些不妥。不惧英雄末路,惟惧英雄白头。或许,这才是世人的真实心态。
我们是一个有英雄情结的民族。对于英雄,总是希望他老的慢一点,再慢一点。最好是,不老。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祖先们也不例外。
对于他们来说,十九载游历取经,十九载翻经译论的玄奘就是一位超级英雄。从他的生命历程中随随便便拎出一件事,都能称得上“英雄”二字。比如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独自穿越数百里的沙漠;孤身游历一百多个国家,还顺手写下《大唐西域记》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路遇劫匪,临危不惧,还将劫匪劝皈佛门;归国潜心翻译经书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
玄奘西行图(图片来源:资料图)
但英雄总有白头的一天,只是世人未必愿意相信和接受……
663年,历时近四年,玄奘终于将《大般若经》翻译完成。号称镇国之典、人天大宝。得知消息,众人无不欢欣雀跃,奔走相告。
是年,玄奘六十五岁,年事渐高的他已经察觉身体的衰弱。翻译《大般若经》时,他便担心身体撑不到经书翻译完成,“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努力人加勤恳勿辞劳苦。”
待《大般若经》译毕,玄奘“自觉身力衰竭,知无常将至”。十二月七日,玄奘召集门徒安排后事,“吾来玉华本缘般若。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汝等遣吾宜从俭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不净之身宜须屏远。”但这并未引起大家对玄奘身体状况的重视,门徒们只是宽慰玄奘说,“和上(应作‘和尚’)气力尚可,尊颜不殊于旧,何因忽出此言”。
玄奘译经图(图片来源:资料图)
也许在大家的心中,这位穿越百余国,求取真经的玄奘法师,是永远不会倒下的。众人不仅没有关心玄奘法师身体有何不适,反而在664年正月初一,便齐聚玉华宫祈请玄奘法师翻译《大宝积经》。《大宝积经》内容繁浩,如若翻译,所耗费的心力与时间,相当于再翻译一部《大般若经》。玄奘自知,以自己当时的身体状况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众愿难辞,他只能勉力接下翻译《大宝积经》的任务。但只翻译了数行,他便不得不向众人致歉:“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
正月初九,玄奘在穿越宫殿后的一条河沟时,不慎摔倒,小腿皮肤被刮破。《三藏法师传》的原文描述是“胫上有少许皮破”,可见伤的并不重。但这位曾经渡沙碛、斗劫匪的英雄玄奘,却在摔倒后不得不卧床休养,而且“气候渐微”。由此可见,此前玄奘的身体已经衰弱到一定地步,这次摔倒无疑将他极度衰弱的身体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二月三日,玄奘的病情仍然不见好转,寺院不得不派人向朝廷禀报“法师因损足得病”。二月五日夜间,弟子光等问玄奘:“和上决定得生弥勒内院不。”玄奘留下在世间的最后两字:“得生。”说完呼吸减弱,随后往生。二月初七,御医赶到之时,玄奘法师早已西去。得知此事,唐高宗痛哭罢朝,哀呼“朕失国宝矣。”斯人已去,此时再来哀呼痛哭又有何益?要知道,英雄也是肉体凡胎,与常人无异,他们也会经历生老病死。不若在玄奘法师第一次告知身体不适时,便着人悉心照料,让法师得以修养。兴许,玄奘法师驻世的时日还能久上一些。
(文/胡月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