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生 净化人生

2012-12-31 09:50  来源:西园寺

  佛法所要回答的问题,同哲学研究的对象有共同的一面,它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规律有系统的论述。佛教认为它对这方面的论证所达到的水平高出一切,胜过一切,所以又称佛法为“出世法”、“胜义谛”、“第一义谛”。佛教探讨这一问题的根本目的是提醒人们要破除妄执,从善向上,净化身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了说明佛法如何认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问题,略谈几点浅见。

  一、佛教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分析

  佛法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分析,有以下几个主要的观点:

  1.四大种遍所造色 佛法对宇宙本体的说明,继承了古代印度固有的思想,以地、水、火、风四大种为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元素。称其为“大”,有体、相、用三义。体大;因四大种,遍所造色,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说就是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普遍性。四大种的体性,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这四种属性无处不有,遍一切处。相大:地相,有巍峨的群山,广阔的原野;水相,有咆哮的大海,奔腾的江河;火相,有强烈的阳光,炽热的岩浆;风相,有高天滚滚的寒流,席卷一切的狂风。用大:地能保持一切,水能摄集一切,火能成熟一切,风能生长一切。称其为“种”,因一切物质现象.都依此而生,依此而灭。无论物理现象或生理现象,四大和谐,便欣欣向荣,四大失调,则归于毁灭。佛教认为,宇宙万有的生灭变化,归根到底是四大种的生灭变化。

  2.根尘生识 佛教把精神叫做识。识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人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产生识的功能,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内,除意根外,其它十一种,皆是四大种所造色法,意根属于心法。根据根尘生识的原则,佛教认为人类正确知识的来源多只有现量和比量。现量即六根缘六尘产生的感觉,尚未加入概念的思维分别活动,也没有形成语言文字,是感觉器官对事物的自相(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比量即在现量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思维,对事物的共相(事物的一般属性)的认识,并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他人接受。佛教认为,除此而外,其它的知识是不存在的;陈那论师甚至认为另立“圣言虽”也是多余的,因为圣言量只能是现量和比量,离开现量、比量的圣言量是不存在的。佛教虽然承认物质世界是精神世界赖以存在的基础,但它不同于唯物主义,如果说它是唯心主义也不确切。佛教主张因缘生诸法,如认为一个人的构成,有六根(生理)、六尘(物理)、六识(心理)三方面的因素。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功能才起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分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靠六尘的反映才有效果。十八界三大类,鼎足而立,相互作用,缺了一类,其它二类,即不存在。因此,我们如果用缘生主义来概括佛教的理论基础的话,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关键字: 人生 净化 认识
责任编辑: 谭雪叶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