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静坐于床,诵念这一佛号。在诵念佛号的过程中,洗去一天的劳累与辛苦,带走一天的喜乐与哀愁。每每诵完佛号之后,我总能倍觉踏实坦然,很快便能笑着入眠。是的,我正在学佛修行的路上! 那么,学佛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有许多人,学佛仅仅是为了保平安、保发财、保健康,带着这种目的来学佛的人为数不少。尤其是初学的人,对学佛的意义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学佛只是为了给自己带来一点现世的安乐。 有一部分人,学佛是为了解除内心的烦躁与不安,以告慰自己曾经的过失或鲁莽。比如一些经历牢狱之灾的人,学佛是为了消除以往的罪恶;比如一些性格暴戾的人,学佛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沉稳。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一个学佛的人,不仅能够得到三宝的加持,能够得到菩萨的护佑,还能通过修行来熄灭心中诸妄想,清净己心,寻得内心的祥和与安宁。学佛,是何等庄严神圣的事情啊!但我们要明确,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生命内在的智慧,能够断除烦恼、消除业障,了生脱死,最终达到自利利他、自觉觉人的境界。 诚然,学佛是可以得到内心的释然与解脱的。而佛陀说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所以,不管你是穷人、富人、好人、坏人,只要下定决心,有诚心,皆可学佛。其实,学佛的最直接目的,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做人。 我们的色身均会被“三毒”所沾染,哪三毒?即是贪、嗔、痴。贪,是指沾染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通俗地说,对于名、利、财、食、睡等外界一切可欲之物,乃至由五蕴和合之众生之体,产生无休止地追求、占有的欲望,都可称为贪。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讲到,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而有“人”、“我”之分。于是,我执、法执的产生,乃至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繁芜杂,均由此而起。故而,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因为有贪念,众生会迷失本性,竭尽全力去追求去索取本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因为有嗔念,众生会难以控制自己的脾气而迁怒于人,甚至恼火攻心、自取灭亡;因为有痴念,众生则执迷于“我见”,或目中无人,或趾高气扬,终会引来灾祸。 学佛教授我们修习“戒”、“定”、“慧”,以断除“三毒”。戒,是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以应治过分的贪心;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以应治过分的暴躁和因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慧,则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开阔视野,解除偏执的心理或态度,从而应治愚痴。《楞严经》卷六载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三无漏学”是八正道(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的总结,其中包括了持戒、禅定、智慧三者,亦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起修”,分别对治人的贪、嗔、痴三毒,最终可以解脱烦恼,究竟涅槃。戒、定、慧三者彼此加强,缺一不可,而且相辅相成。只要精进修行三无漏学,必定可以达到最终的解脱之道。故而,一旦勤修“戒定慧”,并从中悟得真谛,则能从容地应对因“贪嗔痴”而带来的诸多烦恼与业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