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尊者您好!我对南传佛教很感兴趣,知道她在许多方面都很好地保持了佛陀在世时的风貌。但是,我们对南传佛教一直以来的“保守”态度却难以接受。 尊者:如何保守呢? 法师:比如你们不会考虑来到汉地后作些变通吗?例如你们所穿的衣服,可否考虑在里面也穿着咱们汉传的大褂呢? 尊者:对于我们来说,比库所穿的袈裟必须符合戒律的规定,要按一定的尺寸进行割截、缝制、染色等,否则是犯戒的。 法师:但佛陀不是也说过“随方毗尼”吗? 尊者:什么是“随方毗尼”? 法师:佛陀规定比丘们应该根据各地的风土民情对戒律进行取舍变通。假如佛所制定的戒律与当地的风土习俗不合,则不可用。又虽然不是佛所制定的戒律,但在当地必须遵行的,则必须遵行。[1] 尊者:上座部佛教并没有这样的说法。而且,据唐代到印度、南海(今东南亚)等地求法学律达25年之久的义净大师认为这段律文在翻译上有问题。[2] 法师:那佛陀应该说过“小小戒可舍”吧! 尊者:是的,佛陀确实说过! 法师:那对一些小小戒就不用那么执着了。 尊者:佛陀说的这句话原文是: ßâkaïkhamàno, ânanda, saïgho mamaccayena khuddànukhuddakàni sikkhàpadàni samåhanatu.û “阿难,如果僧团愿意,在我入灭后,可以舍弃微细又微细的学处。”[3] 佛陀所说的这句话只是一个假设句。只有同时具备三项条件,这句话才能生效,即: 1、僧团愿意。如果僧团不愿意,则不可舍。 2、只有僧团才有权利舍弃,而不是某个群体、个人。亦即僧团必须如法举行甘马进行表决才能舍弃。 3、所舍弃的范围只能是微细又微细的学处。 然而,佛陀赋予僧团的这项权利在第一次圣典结集时,已经被当时参加结集的五百位大阿罗汉通过如法的甘马放弃了,这表明我们现在不用再追究这个问题。 法师:如果现在举行羯磨再行表决呢? 尊者:至少上座部僧团是不会这么做的,因为在律中佛陀制定: “若比库明知已如法裁决的诤事,为了再度甘马而翻案者,巴吉帝亚。”(Pc.63) 由于当时通过这项表决的都是曾亲闻佛陀教导、德高望重的阿拉汉比库,他们表决的程序是如法如律的,所以我们没必要到现在才想到要翻案。 法师:但是他们当时所作的表决会不会与佛陀说这句话的本意相冲突呢? 尊者:不会!佛陀提出“可以舍弃微细又微细的学处”这句话是在《大般涅槃经》中说的。然而,就在这部经的开头部分,佛陀却说了这样一句话: ßYàvakãva¤ca bhikkhave, bhikkhå apa¤¤attaü na pa¤¤apessanti, pa¤¤attaü na samucchindissanti, yathàpa¤¤attesu sikkhàpadesu samàdàya vattissanti, vuddiyeva, bhikkhave, bhikkhånaü pàñikaïkhà, no parihàni.û “诸比库,只要比库众对尚未制定者将不再制定,已经制定者将不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诸比库,如此即可期待比库众增长而不衰退。” 这句话也同样出现在经律的其他地方,如《增支部》第七集、《律藏·巴拉基咖》等。所以佛陀不只一次地强调不要更改戒律。 法师:那佛陀岂不是说了句废话? 尊者:古代的义注解释说:佛陀之所以使用不定语气,是因为他预见到马哈咖沙巴(Mahà Kassapa,摩诃迦叶)尊者在第一次结集时将不会舍弃任何学处。《弥林达问经》中解释佛陀说这句话是为了考验僧团。 法师:然而,佛陀在世时的时代背景、社会制度、众生根机等等都和我们现代的中国有很大的差别,难道你们还有能耐把佛陀在世时的那一套原封不动地搬来咱们汉地不成? 尊者:这是不可能也是没必要的。我们在某些形式上可能会作些适应,比如使用中文讲经开示、通过网络、音像制品进行弘法等,但在内容上不会改变佛陀的教法,在原则上不会改变上座部佛教的传统。 法师:这样做会不会有点自以为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