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佛教频道 > 菩提路上 > 学佛公园 > 正文

热闻

  • 图片

阿姜放尊者的禅修指导:敢于尝试 自己判断

2013-08-02 15:07:13  来源:《三轮》

  尽管如此,阿姜放并没有让我独自重新发明*轮。经验告诉他,有些定力训练办法较之其它办法,能更有效地把心智引向这样的境界: 你在其中可以发挥创意,精确判断实验结果。 他对那些方法的推崇是很明确的。以下是他强调的要点:

  高度的定力对内观的开启是绝对必要的。 阿姜放常常说,“没有定力作为深厚基础,内观不过是概念而已。” 为了明确观察苦与苦因,心必须平稳、寂止。为了保持寂止,需要有高度自在感,只有高度定力才能够提供。

  在某种禅定状态下要获得洞见,你必须在那个状态下保持很久。如果你不够耐心,急着从一个境界转到下一个境界,或者你达到某个境界后分析得太仓促,便不曾让它充分展现出来,也没有给自己机会去彻底熟悉它。 因此你必须学会这个技巧,努力培养它,用于各种情形。你从不同侧面去观察,随时间变化去观察,看看到底还与最初印象相一致,是否真是喜感、空性、自在。

  为培养全方位观智,最佳禅定状态是保持全身意识的状态。阿姜放平时不指出你达到的境界是什么,但是有两个例外,那两种情形都来自错误的禅定。第一种状态是,当呼吸达到极其舒顺时,你的注意力从呼吸开始漂移到这种舒顺感本身,你的念注开始模糊,对自己的身体与周遭的知觉迷失在一团愉快的朦胧里。出定时发现自己不能准确地指明自己刚才注意力集中之处。阿姜放称之为“痴定”(moha-samadhi)。

  第二种状态,是我在一天晚上进入深定的情形下遭遇的,它极其精细,对任何哪怕突飞而过的意念都不去注意或者标记。我落入这样一个状态,在那里失去了任何身体觉受,内外声音、思想或觉知都不存在了——只留下一丝意识,出定之后知道自己当时并不曾睡着。我发现自己可以在那里定上许多小时; 时间却过得飞快,两个钟头快如两分钟。我还可以“编程序”,让自己在某个特定时间出定。

  在一连七夜进入这个境界之后,我告诉了阿姜放。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喜欢它么?” 我答,不喜欢,因为自己第一次出定时有点昏沈。“很好”,他说:”只要不喜欢,你就安全了。有的人实在喜欢,以为那就是涅槃寂止。实际上那是无想天 (asanna-bhava)。它连正定都不是,因为你根本不能在那里作观,获得任何明辩。但是它确有其它用处。 ”接着他告诉我,有一次他做肾脏手术,因为不信任那位麻醉师,便让自己在手术期间进入了这个定境。

  这两个禅定误区的错误,在于其觉知范围有限。如果你的觉知整个给挡住了,如何有全方位观智? 然而从那以后,我曾注意到,有些人可以借着高度专注,熟练地屏蔽大片的知觉领域,这样的人在心理上也惯常有分离(dissociation)与否认(denial)心态。这就是为什么阿姜放以阿姜李为榜样,所教的呼吸禅定,要求对于呼吸能量贯通全身有着全方位意识(all-around awareness),对这个意识作实验、对它把握自如、然后令其寂止,不干扰对于心智微妙起伏的清晰禅观。这种全方位意识有助于消除那些盲点,而无明常常潜伏于其中。

  产生内观智的理想禅定状态,是你身在其中,也能够分析苦(dukkha,张力)与非苦。一旦你能在这个状态里定驻下来,阿姜放会建议把注意力从专注目标上“拿开”, 不过要离得不太远,不至于破坏禅定。从那个角度,你可以判断禅定中哪个层次还存在张力,然后释放它。初始阶段通常包括检查自己与呼吸的关系,探索体内呼吸能量的微妙层次,以便于达到更深的静止层次。一旦呼吸完全静止下来,对色身的觉受开始分解,成为无形的雾体,随之探察到的,是对“空间”(space)、 “觉知”(knowing)、 “合一”(oneness)等等觉受,这些便替代了色身觉受,如洋葱般一层层剥除。无论初始或者高级阶段,基本模式是一样的: 探察导致不必要张力的感知层次,或者说心理造作,之后放下,找到更精细的感知层次或造作,一直到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放下

  这就是为什么,只要你能保持稳定的觉知与全面的清醒,你在第一还是第几禅那,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你处理禅定的方式是一样的。阿姜放要人们把注意力放在张力与放下张力的问题上,以此向人们指出了一条道路,自己鉴定自己的境界,无需问外界权威。而且看起来,这个自我鉴定的过程——张力(苦)、它的原因、它的止息、与止息之道——正是四圣谛所阐述的主题。如佛陀所说,你以这些原理观察诸法,便能够走向彻底解脱。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香港在线 中国 国际 军事 社会 言论 教育 图片 访谈 财经 产经 宏观 食品 金融 科技 娱乐 体育 明星 健康 女人 汽车 艺术 佛教 副刊 历史 电视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