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佛教频道 > 菩提路上 > 学佛公园 > 正文

热闻

  • 图片

圣严法师:禅修者应效法佛陀发宏誓愿

2013-11-25 15:40:11  来源:大公网综合

  发大愿心,起惭愧心

  要成佛,必须先通过菩萨的阶位,而欲到达菩萨的阶段,必须先发无上菩提心,即是发大愿心;例如普贤菩萨发有十大愿,阿弥陀佛在因时发了四十八愿,一切菩萨至少皆发四弘誓愿。《金刚经》中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为了要发“阿耨多罗三藐在三菩提心”,即发“无上等正觉心”,也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如《华严经·净行品》中所言:“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也是发的大菩提心。

  发菩提心,实际上就是发愿之意,其中最重要的,是发广度众生的坚固愿心。地藏菩萨的在愿是“地狱未倾家荡产,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一切菩萨个别发愿是“别愿”,尚须个备四弘誓愿,则是共同的“通愿”。

  我时常在禅七中教导参加修者门,应效法释迦牟尼佛那般地发宏誓愿。当佛陀未证道以前,在棵毕钵罗树下,用草铺成一个座位,平稳地坐下来,然后发出大誓愿说:“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结果呢?因为释迦世尊坐在那棵树下而成了佛,亲证了无上菩提,所以后来称它为“菩提树”,意即正觉之树。那个用草铺成的座位便称为“金刚座”,即是因坐此座而完成了坚固的大誓愿心。然而,当我勉励禅众们,坐稳后也发“若不开悟,绝不起座”的愿心时,却绝少有人敢如此说。不得已退求其次说:“引磬尚未响前,腿和身体不许随意乱动。心里也不期盼引磬的美妙听音早点响起。”发这种愿的人比较多,但也不能持续很久,大概可维持几枝香的时间。可是当打坐的时间一直延长下去,所得的结果是越坐越痛苦,越痛苦越不能控制自己的身心,最后唯有放弃所发的誓愿一途,别先选择。有位禅众说:“师父,这种愿等于没有发,我每发一次愿便欺骗自己一次,因为我实在没有办法实践自己的誓愿,既然无法如愿而行,倒不如放弃算了!”我说:“不行,你破了自己所发的愿,应生起惭愧的心,惭愧自己对不起自己,因为已没有遵守自己所发的誓愿;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发这种愿,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要度化众生而积聚功德资粮。就因为自己障深业重,所以没有办法精勤地修行,因此说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众生,更是对不起佛菩萨。凡是能生起渐进心的,下枝香可能会坐得好一点。”

  自负责任

  因此之故,就各人自己而言,若发了愿而未能实行,须生起惭愧心,凡有惭愧心生起,便会自勉励而不易懈怠,生起惭愧心的同时,起恶念、做坏事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了。如果惭愧心生不起来,则先修忏悔行,忏悔有三种方式:一、向已忏悔(责心忏)。二、对佛菩萨像前忏悔。三、对知语的人忏悔,从戒律上来讲,最轻的过失用责心忏悔,重的则要对人忏悔。对人忏悔也依情节轻重而分对一人、多人及二十人僧众忏悔的不同,藉人及公众的约束力,来帮助自己的精进和清净。

  没有惭愧心的人,应该经常反省,若未对已、对人负责任,则须忏悔。唯有自动发的忏悔,才能与惭愧心相应;若是受人指摘、告发而不得不忏悔者,便不算是真有惭愧心了。

  一个修行人,首先须对自己负责任,既已发心成佛,便要发愿度众生,若发了愿而未负责任,应生惭愧心,惭愧心生不起,则要忏悔。若能以忏悔与惭愧心相应,此愿便会逐渐成长。

  不是仅发一次愿就可完成的,需要天天生惭愧心、天天修忏悔行、天天发大愿心,但到了八地菩萨的果位,悲智自然运作,便不需要再发愿。凡夫以业力而受生死苦报,菩萨以愿力而入生死救度众生。以业力入生死者,如进监狱受刑,是被动而没有自由的;以愿力入生死者,则如到监狱弘法,是出于主动,能够自由入的;以愿力入生死者是菩萨,而以业力入生死者是凡夫。

  若说菩萨以愿力入生死出入自由,以业力入生死的凡夫是否也有自由出入之可能?有的,只要我们的信愿坚固,加上精进实践,便能得到自由。故知凡夫也有可能得到生死的自由。

  道理很单纯,若要成为自由的人,首先得成为负责任的人,因为负责任则没有懊悔或罣碍,才有真正的自由可言。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首重对自己负责任,然后对人、对众生负责任。记得我刚出家时,对先师东初老人说:“我要做一个安份守己出家人,绝不让您老人家失望,也不要对不起佛教。”先师说:“你不该这么说,应倒过来讲,你只要不会对不起自己,不要使自己失望就好。”先师的这番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地深远;师父只是指出一条路,教你如你如何走,而要走上这条路,尚得靠自己一步又一步地向前走,要付出恒心、耐心及时间,脚踏实地,将自己的足踩过去。如果未经自己的足踏过,怎能说是自己曾走过呢?例如:佛道或菩萨道,已经有很多的佛菩萨及祖师们走过了,这条路好像已是现成的,但是,如果你想通过,还得印上自己的脚印,否则,那是诸佛菩萨及祖师们所拥有的道路,跟你毫不相干!所以要先对自己负责任,才谈得上对人负责、对众生负责。

  别业共来,小心谨慎

  或许有人会问:个人的力量如此薄弱,对自身负责已吃力,如何能对众生负责呢?实际上,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是全部的历史,在举心动念中,都是在接受过去也影响未来。每一个念头都有无限地深远,每一个动作都是全体的宇宙,个人即是连系著人整个的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换言之,现前一念,贯穿古往今来;个人动作,连系宇宙全体。

  佛法所讲的“业”,有“别业”与“共业”之分。别业是各别的众生造了个别的业,使不同的众生,接受各自的果报;共业是不同的众生在不同的时空,造了同类的业,使得不同的众生共同接受同类的果报。例如:家族有家族的别业及共业,公司有公司的别业及共业,国这家有国家的别业及共业等。别业则是个别的自己所造,仍由个别的自己承受;共业是共同所造的,亦由众生共同承受。很多事被世人看成偶发的个案,事实上必定是多种因缘所促成,与整体均有关系的。故在别业中有共业,在共业中有别业。

  大家不要忽视了各自的心力,须知每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念头的发生,都必须非常的留意、谨慎、小心。我们产生的每一个念头,都与上下古今有关系,一言一行的表现,都会对自己及他人,有多方面的影响。故我们的行为若不小心谨慎,将会自害害人,不负责的结果,便很可能为许多的众生带灾难。

  整个宇宙的时间及空间,都是在循环中进行的。在时间方面,佛法讲“三世因果”,若不解脱,永远流转。此生是由过去而来,也将通向未来世去,虽经百千劫,果报还自受,一己所造之业,定会在生命的迁流之际呈现出来。所以,若有人认为:“现在做坏事没关系,只要将来修行便可得解脱。”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码的那是对人己不负责任的说法。

  在空间主面的彼此关连也是相同,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互为因缘,宾主相倚,息息相关,没有一人一事一物是可以自外于世界存在的。所以对已对人,不论是为了自私营理由或道德的理由,都须负起责任,这便是禅修精神。禅法的修行,需要时时刻刻踏实地,负起责任。

  少欲知足,提升自我

  禅修者的心态,是要在行为上没有做坏事的预谋,犯了不预知的过失,则以惭愧心来忏悔即可。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便是善人。

  经律中常见到少欲、知足、知惭愧、常忏悔,忏悔则安乐等的连有语,都是有助于自我提升的道理和方法。

  一、不欲:完全没有欲是很难的,但是尽量减少。凡对个人物质生活享受的追求要少,凡能社会、对众生有益的修行,则要精进不懈。

  二、知足:针对个人身心所求的私欲要知足,对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修行,则永无止境。

  三、知惭愧:发现自己有了过失,不论是对不起自己,或是对不起他人,都要觉得羞耻,生起惭愧心来。

  四、常忏悔:生起惭愧心之后,更进一步,需要忏悔。承认自己做的错事,决心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五、忏悔则安乐: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便会心安理得,心中也不再有罣碍,故能在“我已承认”、“我当负责”的情况下得到安乐。

  当我们遇到各种因扰及因难之时,遭受各类打击和挫折之时,或许会因找不到原因解释而觉得委屈及不平,但要知道,这些都是过去世自己所造的业因,为今世带来的结果。所以,我们应该平心静气地面对眼前的一切事实,能解决者设法解决,不能解决者则勇敢地接受它,安乐即是来自面对及接受。学佛的过程,便是透过认识自我、消融自我以达成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的目标。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香港在线 中国 国际 军事 社会 言论 教育 图片 访谈 财经 产经 宏观 食品 金融 科技 娱乐 体育 明星 健康 女人 汽车 艺术 佛教 副刊 历史 电视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