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爱不重,不生娑婆”一语,直接道出“爱欲”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具有极大的诱惑性与伤害力,可以使人茶饭不思、神魂颠倒。明朝陆道威先生曾说:“色之迷人,如水荡舟,当牢舵,自不迷所向。”由此观之,著名的理学家也不否认美色之迷人与可爱。不过,贤者与常人有别,贤者能“牢舵”,常人却见色心动,心荡神摇,情海起浪,波涛汹涌,不能自主。说明了,男女间的感情,往往非自己的期待所能控制。
不过,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感情,佛教之所以称众生为“有情”,就是因为“有爱”的缘故。人活在世间上,除了饮食的养分,还需要精神的滋润,而感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润品,因此,感情和生命可说是息息相关。不过,感情虽然带给人很多温暖,却也充满着痛苦;相爱的人,感情浓烈,如胶似漆,难分难舍,可是,若爱过了头,一旦失去了,又或者是追求而不得,就变会成极度的痛苦。正如《维摩经》所说:“从痴有爱,是我病生。”由于愚痴而生起爱欲,所以世上之人,往往为情所苦,为情所困、为情所惑、为情烦恼;因此,佛陀教我们要认清爱情与欲望的本质,从而自我净化、提升与超越。
以下是两个佛陀引导弟子出离爱欲的故事,内容喻意深刻,甚具教化与启迪的意义:
在佛世的僧团里,有一个年轻的比丘,因为经常到村里托钵,认识一名貌美的女子,两人日久渐生情愫。
一天,比丘终于忍不住,来到佛陀面前,胡跪合掌,沮丧地说:“佛陀!我为情欲所苦,女子的倩影清眸整日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无法静下心来修行办道。所以,弟子请求能离开僧团,回去与女子共组家庭。”
佛陀听了以后,并没有责备比丘道心不坚,仍然慈祥地说道:“如果你已经下定决心,那就舍戒回去吧!如果还不急于一时,不妨再留个三天,三天以后再回去。”
比丘对于佛陀的慈悲倍觉感动,想到僧团的清净和合,心中还是有几分留恋,于是决定等三天以后再走。佛陀要他珍惜最后的因缘,用心持诵“九想观”。
所谓“九想观”即是对人尸体之丑恶形相,作九种观想,是不净观其中的一种,透过这种观想的修持,可以断除我人对肉体的执着与情执。九想为:(一)青瘀想,又作想相坏、青想;观想风吹日晒,死尸变黄赤色,复又发黑青。(二)脓烂想,又作想相烂、绛汁想;观想死尸皮肉糜烂,自九孔出脓生虫。(三)虫噉想,又作想相虫啖、食不消想;观想蛆虫、鸟兽之食尸。(四)膨胀想,又作想相青;观想死尸之膨胀。(五)血涂想,又作想相红腐、脓血想;观想死尸之脓血溢涂。(六)坏烂想,又作想相虫;观想皮肉之破裂、腐烂。(七)败坏想,又作想相解散;观想皮肉烂尽,仅存筋骨,七零八落。(八)烧想,又作想相火烧;观想死尸烧为灰烬。(九)骨想,又作想相生、枯骨想;观想死尸成为一堆散乱之白骨。
比丘依教奉行,三天来持诵不辍。 三天后,佛陀来到他的寮房,比丘虔诚顶礼,欢喜地说道:“伟大的佛陀!感谢您!情欲已经不能动摇我的心意,我不想再离开僧团了,因为我对生命已经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这个故事说明了“色不迷人人自迷”的道理,当我们把浮动的心澄静下来后,心水自然逐渐回复清澈,这时就能见到自心、自性的本来面目,就能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与认识,就能不为外色所迷、外物所动,就能透视情爱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