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上师:求佛后所求不遂的原因是什么


\
药师经变 (图片来源:资料)

本文节选自智敏上师《药师经》讲记

  经文说到“随所乐求一切皆遂”,但是在实际当中,许多人求了却没有得到,这样的情况很多。原因是什么?有自己方面的原因,也有对方的原因。

  佛教是讲因缘的。自己的原因,一个是信心不足,有怀疑,不够深信;还有一个就是由于被业障障住了,这样,佛菩萨的神力就不能显现,所以所求不能满愿。像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国王叫阿阇世王,他因爲关押自己父亲而导致他死亡,造了无间业,这个罪障就使他不能见道。有一次佛给他讲完法以后,对比丘们说:如果他没有作杀父这个恶业,那他当下就可以见道了;由于他被这个业障障住了,所以不能见道。这是属于自己方面的。

  对方的原因是什么呢?对方,就是佛菩萨——药师佛。假设这个众生没有自己方面的障碍,而佛菩萨圆满了福德资粮,比如可以让他获得财位,但是却不给他。爲什么?这在《摄大乘论》第九卷里面有讲,“见业障现前,积集损恼故,现有诸有情,不感菩萨施”。就是这个有情在求财富和官位的时候,佛菩萨看到,假设他得到了,会导致衰损。这样就不能给他。

  会导致什么衰损呢?比如本来他没有地位、没有财富,他还可以做好事,而有了地位、财富,他就不做好事了,甚至干坏事。干了坏事,就是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由于佛菩萨能够预见到这一点,与其这样,还不如就让他贫穷、下贱。这样他还可以继续做一个好人,尽管贫穷、下贱,但至少不会给他带来以后的、下辈子的痛苦。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佛菩萨看到,他在贫穷下贱的时候,会觉得人生很苦——很穷困,又很没有地位,他就容易相应地现起这种厌离心,会去找寻怎样才能得到这些好的结果,这样会导致他去做好事。所以对他而言,这种贫贱也是可以生起善法的,由于这样的原因,佛菩萨就保留不给。还有一方面,由于佛菩萨看到这个人如果得到了大财位,会让无量的众生受苦,佛菩萨就想:与其让无量的众生受苦,还不如让他一个人受苦爲好。

  学过菩萨戒的就知道,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要观择、思考,从多方面思考:于对方的利益如何?于自己的利益如何?是法增上,还是法衰损?还要考虑:不管于对方还是于自己来说,是长远的利益,还是现前的利益?而并不是像我们简单认爲的这样,比如现在看见其他宗教到处在搞慈善事业,“那我们也去搞慈善事业——我们佛教不能落后于人”,这样就是比较片面的一种看法。对于布施给他还是不布施给他,有很多很多需要观择的地方。包括他来要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给,这在菩萨戒里都有讲。

  比如他来找你要杀人的东西,或者毒药等可能伤害人的东西,你就要仔细地考虑;还有比如你自己的经书、法器、你的三衣,还有你自己上师给你的一些加持品,你是否能给他,这都要好好地观择。并不是说,凡是对这些东西你认爲自己有一点贪着,爲了对治贪着,你就把什么都舍出去了,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在果相上看的时候,我们不要因爲求了之后还是没有得到,就产生怀疑,说:“你看,这个《药师经》不灵,佛也不灵。”

  药师佛能够解救,从因上解救,从果上解救。已经感异熟果的时候,只要能够“至心称名礼赞,恭敬供养彼如来”,还是有希望解脱这些痛苦的。比如很多人在生孩子的时候,一开始很不顺利,很危险、很痛苦,临时抱佛脚,念一下佛,还是有一些感应的事情。然后生的孩子还能够“身分具足,形色端正”,长得很好看,诸根不缺,看见的人都喜欢,并且“利根聪明,安隐少病,无有非人,夺其精气”。这就是说,如果得到药师佛的加持,她生的孩子也是很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她有这个福报生这样的孩子。

  如果我们按照业果分析,会觉得奇怪:她这个孩子本来是不好的,通过念药师佛,念着念着就把这个孩子念得变了个样。不是这个意思,这是孩子和母亲两者的福报和因缘的问题。通过母亲念药师佛,或者亲戚帮她念,福报增上了,然后就能碰到这样一个孩子。对于孩子也是一样的,如果是福报小的孩子,他就配福报小的家庭;如果大人的福报小,那他就碰到一个福报小的孩子。比如一个很笨、很弱智的、诸根都缺的孩子投生到你家,你也不要不喜欢,“唉!怎么跑来这样的一个孩子?”是你自己的业所感的。要经常这么想——业果。

责任编辑:张玺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