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是为了自制,自制是为了无悔 (图片来源:资料)
佛陀在《增支部》十集里说:
戒是为了自制;自制是为了无悔;
无悔是为了喜;喜是为了悦;
悦是为了轻安;轻安是为了乐;
乐是为了定。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证悟涅槃。
佛陀所说的第一项是“戒是为了自制”。自制是指控制自己不去做某些事。例如在家人所说的:“我受持禁止杀生之学处(“学处”即戒的意思)。”佛陀更进一步说:“自制是为了无悔。”后悔是后悔以前做了某件事,而希望不曾做过该件事。做了坏事,我们就会后悔。然而,通过自制,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身、口、意,也就是说控制自己不去造恶。远离造恶,就没有什么事好后悔。如是就具备了能导向喜、悦、轻安、定及涅槃的无悔。
我们看一个现代的例子。比如有个女子,已经皈依佛法僧三宝及受持五戒,如此她即成为佛教徒,而且获得快乐。然后,有一天她看到一则广告,说用杀虫剂杀昆虫很好,她就买了一些杀虫剂,来杀当地佛堂的昆虫。这么做后,她将不能够培育定力。为什么呢?因为她刻意地杀死了昆虫,违犯了五戒中的第一条戒。虽然没有正式地舍弃三皈依,事实上她已皈依了说用杀虫剂杀昆虫很好的广告公司。在实际的角度上,她已经不再是佛教徒,而是“立杀徒”(注:“立杀”是一种杀虫剂的牌子,在马来西亚很普遍)。
如果她是个不虔诚且不老实的人,那么这对她来说没什么差别,因为她根本就不能够培育定力。但如果她是个虔诚且老实的人,而且正在尝试禅修,她将无法令心专注。不仅如此,她甚至无法再得到快乐。如果要再次获得快乐及令心专注,该女子就必须再皈依三宝及受持五戒,而且下一次对昆虫感到生气时,她必须想起自己说过的话、所持的戒,进而抑制自己的嗔恨,不再杀害任何生命。通过足够的禅修,她能够停止嗔恨昆虫,而且能对一切众生培育慈爱。
这个女居士的例子,但这些原则对比丘来说就不适用了吗?成为比丘的目的,就是要证悟涅槃,这是佛陀成立僧团的原因。在某人剃掉头发,穿上袈裟,持着钵出家为比丘时,就自动受持了比丘戒。该比丘必须严谨地持守比丘戒。虔诚且老实的比丘,甚至害怕会刻意地犯了佛陀所制的小小戒。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如果刻意地犯了佛陀所制的戒,那么,虽然他的穿着像是佛陀的弟子,但他已经皈依了“自己的享受”——换言之,他不是皈依佛,而是皈依魔。比丘的一切弱点都是魔王的财产,都是魔王的快乐。泰国的摩诃布瓦尊者说,比丘犯戒时就是在皈依他的烦恼。
成为烦恼的猎物之后,这位虔诚且老实的比丘就会感到后悔。由于后悔,他不能快乐。由于不能快乐,他不能获得平静的心,不能培育定力,不能执行自己的任务——那就是不能证悟涅槃。在多数的情况里,该比丘能够通过向另一位比丘或向僧团忏悔,来清净自己。然而,如果他习惯于不恭敬佛陀所制的每一条戒,他就不是一位虔诚且老实的比丘,永远都不能够清净自己。
不恭敬且不持守佛陀所制的比丘戒,对比丘来说是有极大危害的。这是为何佛陀在《法句经》(第311首偈)里说:“犹如不握好古沙草就会割伤手,比丘胡乱的出家生活拖他入地狱。”(本文作者为马来西亚一位不愿署名的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