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法海事件:恶有多放肆 善就有多坚强

2013-05-30 14:05:15  来源:中华网

\

  龚琳娜唱了一曲《法海你不懂爱》,缔造了“法海事件”,继金易明、王雷泉、明贤法师等众多专家学者、佛教法师点评后,“法海事件”引发了全社会道德大反思,成为新时代国人奔赴中国梦旅程上重要的转折点!

  你为什么不生气?这是在祖师遭到亵渎以后人们对“沉默者”提出的反问。

  “法海事件”中,至少有两类人总是高谈“不生气”, 一类是用“犯嗔”、“执着”、“小题大做”来指责护法佛弟子的“看客”;一类是以“宽容”、“忍辱”的字眼来显示自己掌握了“佛陀本怀”的“高人”。二者除了身份区别外,一致的特点就是对高调作恶视而不见或保持沉默。沉默,有两种好处:

  第一,避免遭遇“枪打出头鸟”的后果。这些“不生气”的人们,也用这些“好名声”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安全的外壳。因为据理力争有可能给自己带来风险,有可能受到牵连,甚至遭到报复,所以不如选择性地装聋作哑,以免做那挨枪的“出头之鸟”。

  第二,获得好名声。这些“不生气”的人们,往往在抵制亵渎声中“另类”地站出来,在第一时间与“动嗔”佛弟子“划清界限”,以显示自己的“不同流合污”的道德优越感,以此反衬,获得“包容”、“忍辱”、“慈悲”、“不争”的好感觉、好名气。

  但他们真的“不生气”吗?他们只是对戏谑佛教不生气,对恶搞传统文化不生气,但他们对护卫佛法的佛弟子生气,对支持文化自觉的网友们生气,对维护社会风气的热心人生气。这些“不多事”者一直“最多事”,捍卫真理的前沿他(她)们“忙个不停”地灭善扬恶。他们惯于通过给别人扣“恶”的帽子来给自己立“善”的牌坊--只有我才是心怀慈悲、不嗔不怒的护法者,而你们都是没有修行的坏法者;只有我才维护了真理的形象,而你们都给真理抹了黑。

  在这些人眼中,忍辱、息嗔、慈悲只是他们蛊惑大众,保全美名,操纵人情的筹码,是攻击正义的利器,而不是修行的自我要求。打着道义的幌子给自己立“牌坊”,还容易带来美名之外的各种利益,对他们而言,玩弄这一套手法的快感,远比维护道义和弘扬正理来得要紧。口里满是慈悲,心里则恨极了“不买自己帐”的人。

  这些“不生气”的“好人”其实早已亲手把他们“苦心”经营的“包容”、“不执著”、“慈悲”等牌坊统统推倒:他们容得下戏谑佛教、亵渎贤圣,却容不下维护正法、尊重文化;他们容得下高调行恶,却容不下底线道义;他们容得下伪善造作,却容不下真切诚恳;他们容得下歪风邪气,却容不下浩然正气;他们容得下黑白颠倒,却容不下是非分明。

  在有选择的“不生气”之下,与恶人同流的选择安全又快感。诗人北岛在《宣告》中对“不生气的好人”感慨道:“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其实,不仅缺乏英雄,反而发酵出不少头顶“好人”光环的小人。“好人”哲学大行其道,做“好人”远比做“人”吃香。因为做“好人”可以八面玲珑,可以见风使舵,可以明哲保身,可以捞名谋利,可以藏污纳垢,可以人前装人,人后做鬼。而做一个“人”,却要付出直面责任,直面罪恶,直面良心的勇气和代价。

  这些“从不生气”的“好人”只在善的面前疾言厉色,却在恶的面前默不作声。事实上,他们一直都在充当“恶”的走狗,与“恶”一起做着无良的买卖。正像鲁迅所说:“倘使对于黑暗的主力,不置一辞,不发一矢,而但向“弱者“唠叨不已,则纵使他如何义行于色,我也不能不说--我真也忍不住了--他其实乃是杀人者的帮凶而已。”亵渎面前他们是在“不生气”,是选择性沉默的“好人”,可是,沉默的好人做了邪恶的同盟!

关键字: 龚琳娜 法海事件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