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西方寺住持宽运法师
文/香港西方寺住持 宽运法师
随着16个月来的政改咨询,社会各界意见分歧,争拗不休,秩序及法治备受冲击;在一些激进市民高唿“真普选”的口号下,4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2017年《行政长官普选办法公众咨询报告及方案》,随即落区宣传。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女士23日在多份报章撰文,指发表方案后“标志政改已进入最后、最关键时刻,特区政府已用好人大8.31决定提供的空间,采纳更民主、更开放的做法,设计了一套合宪、合法、合情、合理而且公开、公平、公正、具透明度、有竞争性的方案,值得向社会推荐。”
林女士以《2017一定要得》为题撰文,呼吁立法会议员放下成见、求同存异、理性沟通,期望议员考虑多数民意和政治现实,作出应有的承担,展示勇气,以香港整体和长远利益为依归,让香港市民可以普选行政长官、让民主发展可以向前走,共同创造香港政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她表示,“一定要得”口号反映市民对如期实现普选行政长官的期盼,不愿让历史性进步的机会白白流走。
林女士的言论,确实值得身为香港一份子的我们,作更深一层的反思。姑勿论今次“政改方案”是否成功,但这意味着今后“优化普选”可持续发展,“我们朝着普选特首这个歷史性目标又再走前一步”的这份坚持与信念,却是宏大与美好的。
不过,若要取得成功,“放下成见、求同存异、理性沟通”,和谐合作,和衷共济,才是问题关键之所在。也就是说,唯有“和”或“和谐”才能达到全民真正合作的理想目标。
一、和谐精神与社会建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和”或“和谐”的民族,以“和”为社会发展及社会存在的主体思想。是故今天的社会,应继承并发扬此“和”的精神,以消除人与之间的隔阂。我们可以注意到,表面的宣扬难以深入人心乃至渗入骨髓;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入手,使“和谐”深入人心,犹如树木一样,从一棵小树苗开始培养,日后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所以“和谐”必须从根本入手,才会有实现的可能,不然只是一种口号而已。我们所提倡的和谐是人类思想与心灵的和谐。是故,佛教提出“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以“心的和谐”为和谐的理论,是中国古代“以和为贵”思想的昇华──从心的和谐开始,实现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的理想。
通过以上的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和谐社会,必须要从心开始;心的和谐,才是社会和谐的源头,唯有保持源头的清净,一切水流才会清净。我们都知道佛教的根本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建立在道德、法律及社会伦理的基础之上的真正和谐理念。对于拥有逾数亿信徒的佛教来说,佛教是和平的宗教,也是实践和谐、净化心灵的宗教。其中佛教所提倡并实践的理论,均是和谐的最高思想,如世间法的“五戒十善”,就是教导世人如何禁止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以及不良的思想言论,使人做一个有利于自己、社会和众生的人。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和平安乐的世界、高度精神文明的和谐世界;人民才会和平康乐,社会才会安定团结,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正如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说:“佛教是讲求和谐的宗教。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弘扬佛教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将有助于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阐扬佛教无我利他、慈悲济世的精神,提倡扶贫行善,安老护幼,心灵关怀,是佛教服务于社会的职责所在。我们要从人间社会出发,开显人人本具之优越潜能,让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想与目标得以早日实现。
二、佛教的政治智慧
一般社会人士可能会有一种误解──以为佛教是不问世事、不关心政治的。实际上,佛教在关注出世精神提升的同时,也对入世的生活,如政治、经济、家庭、伦理等方面极为关注。
(1) 佛陀与其弟子的政治活动
在政治上,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本身就是一位关心政治的宗教家。这是他慈悲众生,救世济人本怀的自然流露。佛陀曾亲赴戳场,劝阻战争的发生。释迦族与拘梨耶族因争卢四尼河水,而准备大动干戈,佛陀挺身出面阻止。又有一次,由于佛的一言,阻止了阿阇世王进攻跋耆国。佛陀也曾经为了拯救他的祖国──迦毗罗卫,而静坐在枯树下,向侵略者毗琉璃王“示威”、“抗议”,而毗琉璃王也因为敬畏佛陀而两次撤兵(详见《增一阿含经》卷廿六,第二经)。由此可见,佛陀本身对政治的关怀及参与。
佛弟子关注与参与政治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例如古印度时,龙树菩萨(西元150 - 250年)为了度化南天竺王,曾经“躬持赤幡,在王前行,经歷七年”,最后才引起了国王的信任、礼遇,而度化了国王及万名婆罗门,并在南天竺大弘佛教(详见《龙树菩萨传》,姚秦.鸠摩罗什译)。他的弟子提婆(西元170 - 270)也为弘扬佛法而捐躯(详见《提婆菩萨传》,姚秦.鸠摩罗什译)。提婆为了度化信邪道的南天竺王,投效利国王军队裹,最终获得国王信任器重。叁月度百余万人。
另一个例子是世亲(西元320 - 400)。世亲的时代是婆罗门教兴盛的时代。他撰写了《七十真实论》来批评婆罗门的《僧夫论》,受到国王赏识,赏他叁洛沙金,他就利用这叁洛沙金建立了叁座佛寺,大兴佛法(详见《婆薮盘豆法师传》,陈.真谛译)。在中国,情形也一样,南北朝时代的佛图澄(西元232 - 348)曾帮助后赵的石勒,建立国家,其后道安(西元314 - 365)、鸠摩罗什(西元344 - 413)也都襄助当时的执政者,使佛法盛极一时。
从佛教历史文献看来,印度与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无不为了广度众生而参与政治,这显然是佛教悲天悯人情怀的具体表现。
参政的结果,成败与否,我们暂不讨论,只想在这里说明,佛教是关心政治,甚至参与政治的。上述例子中所提到的佛陀及弟子,他们都是抱着悲天悯人、救人济世的菩萨道精神来参政、广度众生的,他们都拥有完美的人格,超越的素质及崇高的理想来进行政治活动。因此,今天我们社会上很多有识之士,若要参与政治,必须抚心自问,是抱着什么目的来参政?政治理想是什麽?拥有什麽素质或条件来参政?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再从佛陀的教导及一些后期经典记载中吸取启示。
(2)佛教的政治理想
佛教的政治理想,大致表现在“佛陀预言弥勒成佛”一事上。弥勒成佛的预言在塬始的《中阿含经》卷十叁〈说本经第九〉、《增一阿含经》卷十一(第六经)、同经卷叁八(第二经)以及巴利藏《长部经》(第二十六经)(CakkavattisihanandaSutta),都有简略的记载。其中,预言“人寿八万岁时”(五十六亿余年后),有一“转轮圣王”出世,拥有七宝。这七宝是轮宝(象徵正法之普及)、象宝、马宝(以上二宝象徵生产及交通充备)珠宝(象徵财政充实,人民富裕)、女宝、居土宝(以上二宝象徵人民善良)、主兵臣宝(象徵英明政府)。这里所显示的理想政治,应是正法普及,人民善良及物质生活美满的社会。
而在《华严经》第叁十四〈入法界品〉中大光明王说:“我治国之道,在于使人民修心。”同样表示政治的崇高理想是在于使人民遵从正法,提升精神生活。同经也说:“有贫穷的人到来时,常开库藏,让他们恣意取之,然后劝戒他们远离一切恶。”这里提出了极有意义的政治哲学,即必须先使人民丰衣足食,才能劝人民弃恶从善。
而《长部经》第二十六经(DighaNikaya,26)也清楚的说明,贫穷是一切非义及罪行之源。诸如偷盗、妄语、暴行、憎意、残酷等等莫不由此而生。同时在这《长部经》另一经,KutanantaSutta。中说,惩罚并不能抑止暴行,反之,佛陀倡议要芟除罪恶必须改善人民的经济状况,应当为农人提供稻谷种子和农具,为商贾提供资金,对雇工给予适当工资。当人民都有了能够赚取足够收入的机会,就会感到心满意足,无有恐怖忧虑,结果自然是国泰民安,罪行绝迹了。
所以,佛陀告诉在家信众,改进经济状况确实非常重要,但不可贪求执着,或不择手段地去赚取财富,而是以正当的方式去谋生。佛教认为物质生活舒适,并不是人生的目的,它只是一个达致更崇高理想的条件。
以上的论点,与儒家“先富后教”的政治哲学是相当一致的。孟子的“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然后驱之向善”以及荀子的“欲之,食之,教之,诲之。王争具矣。”(见《论语》)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不论是佛教或儒家思想,看来理想的政治应该是朝向消除贫穷,教化人民,劝人弃恶向善,和谐共处,以寻求生命最高价值为方向。而事实上,我国宪法保证宗教自由(见《宪法》第十一与十二条),因此,身为宗教人士,就更应以实际行动来捍卫这项保证,积极推动宗教教育,负起教化人民的责任。
1.治国之法
佛教的治国之法,可以从“七不煺法”中看出来。七不煺法,也就是七种使国家永不煺步的方法,是佛陀教给一个小国跋耆,来抗拒一个穷兵黩武的独裁大国──摩竭陀的方法。依照《长阿合经》卷二中的〈游行经〉以及《中阿含经》卷叁十五的〈雨势经〉,这“七不煺法”是:
(一)国家常常召开会议,广集民间意见,作为建国蓝本,并严守国防。
(二)政府与人民,上下一心,不分阶级,和睦共处。
(叁)不论人民或政府,都须遵守法律,决不逾越,或胡乱修改。
(四)执政者尊重有建国经验的元老,吸取他们的宝贵意见。
(五)尊重宗教信仰,鼓励宗教的研究。
(六)注重家庭及社会的伦理道德。
(七)敬重社会上有德有学的人士。
以上每一条法,置之于今天社会中,仍非常的适用。
第一条清楚说明民主议会为建国基础。在这基础上,民间组织发表意见,发动舆论,应是开明政府所容许并接受的。
第二条建议政府与人民打成一片,不可互相对抗,显示政府与人民应时常沟通,互相徵询。政府不可压迫人民,人民必须支持政府。
第叁条提倡公正平等政治;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更主张法律不可胡乱修改。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修宪的基本条件(见我国《宪法》第一五九条及一六七条),就是一例。
第四条建议是吸取建国元老的宝贵意见。
以上四条,总结起来就是民主制度的建立塬则,这是今日任何民主国家所应遵循的塬理。
后叁条是有关个人精神生活的培养及社会秩序的重整。由此显示,精神生活及社会道德在政治上的重要性。这符合了上述“修心”、“教化”的政治理想。事实上,“国”是由一大群人所组成的;国不能採取任何行动,採取行动的是人。所以人格的培养,伦理道德的维持,是建国的根本。(有关“七不煺法”之论述,有兴趣者,可继续参考拙着《从南海争议略论佛教的仁王政治思想》一文。另外,有关“七不衰法”,可参考拙着〈《法华经》“四安乐行”与和谐社会〉一文。)
今天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十分功利的、世俗化的社会,这七不煺法中的后叁条,应可给人们带来一些警惕。这里我们也可发现,“国家五大塬则”的内涵都包含在七不煺法中。我们奉守此五大塬则,实际上就奉行了两千五百年前佛陀的教诲。
除了七不煺法,我们还可以从其他经典窥见一些治国之法。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这部经广泛论及与政治有关的课题。其中有逮捕罪犯的塬则、消除战争的方法、徵收税务及减免的标准,乃至转轮王(执政者)所应具有的条件等等。
2.从政者的素质
从七不煺法到逮捕罪犯的塬则,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所提倡的是以德行(“仁王政治思想”)来处理政治事务,以治人来治国。这与儒家的“德政”也是一致的。(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拱之。”)但德政必须由有德之人来推行才行。有如孔子所说的:“政者,正也。子师以正,孰敢不正。”佛教对这个课题,也提出了其充满智慧的见解。
这见解可以从佛的《本生经》的“十王法”中看出。这十王法为从政者所应具有的素质定下了标准。每一条法,都会为我们带来不少的提示。
第一条法说明从政者必须“豪爽、慷慨、慈善”。从政者不可贪财而应为人民福利而散财。第二:“须有高尚的道德品性”。不可杀生、欺诈、偷盗。邪淫、妄语及饮酒。第叁:“为人民利益牺牲一切,准备放弃一切个人安乐名声,乃至生命”。第四:“诚实正直”。执行职务的时候,不畏强权,不徇私情,对人民无罔无欺。第五:“仁慈温厚,性情和煦”,待人厚道,怜悯一切。第六:“习惯节约,生活简单”。不耽奢华,克己端严。第七:“无瞋无恚,亦无怨毒”。不了芥蒂,不念旧怨。民主选举制度里,缺乏这个条件,就很难实现真正的民主。
第八:“不尚暴力”。不但不肯伤害他人,并尽力提倡和平,阻止战争。多元种族社会里,更应该提倡和平、而非暴力。
第九:“忍耐、自制、宽容、谅解。”必须能忍受困苦艰辛,讽刺横辱,而不生瞋怒。真正的从政者,必须经得起这些考验。
第十:“不做违反人民意愿之事”。不梗阻任何有利人民的措施。换言之,治理人民,应以人民意愿为依归。
另外,前面提到的《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也强调,身为从政者当忧民而片刻不离于心;当察知人民的苦乐,谋求人民的繁荣;为此常常知水,知风雨,知收成之好恶,知乾旱,知人民的忧喜,知罪之有无、轻重,知功绩之有无等,以明赏罚之道。这里不但说明了从政者的任务,更提到从政者必须拥有治国的学问。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从佛陀的生平或教义来看,佛教都是关心政治、关心人民的。由此可见,佛教与政治关系密切。那么佛教徒对于政治的参与,应该採取怎么样的态度呢?民国的太虚大师主张“问政不干治”的看法,可以说最为客观中肯,最具智慧见解的。大师认为佛教徒应该积极去关心国家大事,而不热衷于追求实际的权力运作。晋朝的道安大师曾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佛教和政治都是众人之事,彼此息息相关,脱离不了关系。证诸歷史,佛教愈弘扬的时代,国运就愈昌隆;唯有国家富强,政治清明,佛教才能兴盛。
因此,从政者必须具备美好的人格,优良的素质与崇高的抱负。假如今天我们的从政者,都能拥有上述的条件,就可以积极参政,为国家献良策,为人民谋福利,这就是社会、人民最大的福祉。
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可见佛教是具有相容性、宽容性和社会实践性优势的和谐宗教。正如《华严经》中讲到,菩萨自度度他、利他利己的救度精神时,有这样的一个譬喻:“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由此譬喻我们发现,佛教所讲的“完美和谐”,是以自我奉献以及无私助人为快乐。佛菩萨的这种慈悲精神,无疑是我们今日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正如《增一阿含经》中一首四句偈所言:“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为身忘世间。”“为家忘一人”就是说:我们是家庭中的一份子,我们就得为家庭忘了自己,全心全力的在为我们的家庭努力;“为村忘一家”,一个村落比我们一家要大、还要重要,若是为了我们的整个村落,我们就要忘了一家,来为我们所住的村落而努力;“为国忘一村”,就是为了国家,我们忘了自己所住的乡村,因为这个国家比我们所住的故乡远大,所以为了国家,我们就忘了一村;最后“为身忘世间”,为了我们此身最终的解脱,我们要忘掉世间。由此说明了佛法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就世间法而言,我们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人民,也就是爱国、爱民;就出世间法而言,我们追求智慧,实现解脱,也就是爱教、爱法。
所以,我们说,佛教是慈悲、和谐、平等、无诤的宗教,期以此等精神为今日和谐社会、民主政制尽一分心,出一分力。
反观现时社会天灾不息,人祸不断;昨日(4月25日)尼泊尔发生7.9级强烈地震,中国西藏地区震感强烈,而且余震不断,造成严重伤亡;相较于香港地区,四时有序,风调雨顺,我们实在幸福、快乐得多了。何以今日香港的我们仍然感到不快乐(日前,联合国公佈2015年世界快乐报告,两岸叁地中,台湾排38位,香港排72位,较前年跌8位,叁地中最不快乐的是中国,排84位)?仍然为了“政改”的问题,终日争拗辩论,互相斗胜,无时平息?我们实在有必要好好地反省与检讨。否则,到了2017年的时候,又怎可能“一定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