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强推“安保法案”略说佛教的和平观

\

  最近伊核协议刚刚达成,日本的“安保法案”就要出台了;日本于二次大战投降以后,原奉行“和平宪法”,何故现在又蠢蠢欲动?

  在不顾大量民众的反对压力下,日本众院全体会议于7月16日凭借执政党的赞成票,表决通过了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安保相关法案,意味着战后日本和平宪法已成一纸空文。日本的国家安全战略,由专守防卫,转变为积极进攻;一如众所周知,其主要目标即是中国。是故,中国必须警钟长鸣。

  一、战争带给人类痛苦的觉醒

  追求和平,是战争带给人类痛苦的觉醒。回首过去,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彷佛仍历历在目。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给5000年后的人类写了一封信,他自豪地写下了人类在物质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然而,却用更多的篇幅写下人类的不平等,战争的残酷,以及心灵的恐惧与痛苦。今天,社会不断在前进,人们的物质享受越来越豪华,而精神却越来越贫乏;人们拥有的财富越来越丰厚,而心灵却越来越空虚;计算机里储存的信息越来越多,而人与人的沟通却越来越少;人类可以往返于地球与月球之间,却不愿向新邻居说声:“早安。”审视这个时代的尴尬,善良的人们不禁感慨地发问:人类的精神归宿到底在哪里?

  佛教是一个和平并致力于和平的宗教;佛法是慈悲智慧的法门,佛教正是人们寻求已久的精神家园。佛陀以无尽的悲心教导人们,要等视众生如自己的亲生父母、兄弟、姊妹与眷属。看到自己的亲人在苦海中沉沦,我们又能忍心袖手旁观?《涅盘经》记载了佛陀劝阻阿阇世王侵占他国的故事。佛陀告诫世人:“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因此,现今世界想要用所谓“圣战”,去追求和平,只会让人类蒙受更大的痛苦与灾难。

  二、宇宙众生同体共生、共荣共存

  佛陀以身示法,他本身就是一个和平使者,他身体力行,通过克服内在的躁动、不安和缺陷,达到内在的和平,从而脱胎换骨,获得解脱与自由,成为幸福的觉者。因此,和平对人类的重要价值,佛陀有着深刻的体会与认识。如何致力于人类的和平,佛陀有着充分的发言权。

  佛陀教导我们:世界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一个整体。各种关系,在时间上因果相续;在空间上,彼此依存。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互相牵引,互为因果。个体与全体的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正如《维摩经》上所说:“众生有病,故我有病。”个人与众生一体,众生有病即自己有病,若得众生病除,则我病亦愈。个体无法在孤立中生存,他只是重重无尽世界网中的一点。因此,世界众生的存在关系法则,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唯有共荣才能共生,共生才能共荣。

  佛陀还教导我们:所有众生,皆有佛性,本自清净,一律平等。这平等不仅是指不同个人、不同群体、不同人种,而且超越人类,普及宇宙一切生命。

  为此,在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指导下,要求我们:在与自然、社会、众生的关系中,要相辅相成,和平共处;要爱人如己,勿相残杀;要互相尊重,不可相互轻视;要互相信任,不要互相猜疑;要破除我执,放弃自私;要消除斗争,握手言和;要有平等心,不要有分别心;要互相了解,不要互相矛盾;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要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三、反对战争、提倡和平

  佛教慈爱一切生灵,是故反对战争、提倡和平。因为战争意味着杀害。佛教强烈反对杀害生命,包括人类乃至最低级的动物。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有情生命,都怕受到伤害,因此,要将心比心,给予广泛慈悲,给予怜悯。如《大智度论》云:“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触犯杀戒,灭绝人禽生命,自杀,教他杀,喜他杀,助他杀,同罪;死堕三恶道,及生人间,多病短命。”

  佛陀表示:“杀动物作祭品,将导致世界的非正义。”认为战胜者将被战胜,杀人者终被杀。战争虽有正邪之分,但没有值得称赞的战争。他甚至认为,士兵战死沙场,杀一人欠一命,杀十人欠十命,因其欠下的命债,将使之堕落三涂。

  佛陀拒绝任何形式的战争,因为无论何种形式的战争都摧毁了人类、众生,摧毁了村镇、家园。他认为,战争是通向苦难之路。不会有战胜者,只有战败者。所谓的战胜者,只会徒增傲慢;所谓的战败者,只会沉溺于忧伤。而且,没有永恒的战胜者,失败将紧随着胜利。因此,要想生活得安详和平,必须放弃胜败之心,放弃战争与侵略。

  佛陀常说:战胜千人千次,不如战胜自己一次。最伟大的战胜就是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残酷心、贪婪心、瞋恨心与不平等心。佛教认为,战争并不是战争所能制止,即使一时制止了,也将埋下另一场战争的种子,因为征服引发了仇恨,仇恨又引发了战争,如是形成不断战争的轮回。所以,仇恨不能止息仇恨,仇恨要用善意才能化解。

  佛陀说:“以柔胜刚,以善胜恶。”所以,别人生气时,我们要冷静。强者忍弱者固然了不起,弱者忍强者更是了不起。如唐代隐僧

  寒山问拾得:“世间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拾得回答道:“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且去看他。”正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三、王者以正法治世,不以刀杖得安稳

  佛陀又说:真正的胜利,真正的伸张,不是战争上的征服。赢得战争,不能赢得和平;而赢得和平,正是因为战争的避免。因此,唯有“非战非暴力,才能引向胜利。”中国古语也说:“自古知兵非好战,不战而屈人之兵最为上乘。”

  因此,佛教提倡:胜利要来自漂亮的语言,冲突要由合理的语言─谈判去协商解决。佛陀说:“言词的说者,以舌头为武器,创造了真正的和平。”

  基于战争、暴力的非理性,佛陀要求当权者和平治国、治世。他曾对波斯匿王说:“王者应爱民如子,勿以权势压人,生命平等,没有什么贵于生命者,要克制自己的恶习,宽大待人,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要帮助苦难者,安慰烦恼者,救济有病者,王者为众生谋福,非众生为王服务。”又说:“王者以正法治世,不以刀杖得安稳。”据佛教的看法:“圣者不杀,常护众生。”转轮王也是不用武力,放弃武器,不伤众生。

  佛陀不仅反对直接的战争,也反对从事武器制造、经营。他认为武器越是增多、越是先进,众生所受的威胁也就越大。他认为,清净、智慧、超越战争,才是最锐利的武器。他甚至要求弟子们少谈战争、少谈武器,因为这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只会徒增暴力倾向,无形中鼓励了战事。佛陀曾经一度反对僧人与军人关系过于接近,认为僧人象征和平,军人象征战争。和平的精神,必须落实到僧团中。他提倡“六和精神”,教导弟子要“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认为和合、清净、安乐是僧团为人所敬的三大美德。

  佛陀不仅在理论上,提倡和平,反对冲突、战争,在实践上,也是身体力行。古印度有四种姓之分,最高等的婆罗门种姓,可以高高在上,享有荣华富贵;而最低等的首陀罗种姓,只能做牛做马,受尽苦难。佛陀反对这种姓制度。他虽然出生于刹帝力种姓,此种姓属武士阶级,其任务是从军、征战。但是,他拒绝了这种任务,放弃宫廷荣华富贵的生活,出家修道,成为一位非暴力的和平主义者。不仅如此,他修行成道后,还回到自己的家乡,弘扬正法,令种姓制中不能受教育的人去受教育,令没有宗教信仰权的人去信仰宗教。他说,雨洒大地,普施芳草,没有差别,因此,我们要慈悲、要平等、要互敬互爱。他宣传非暴力主义,致使刹帝力种姓的许多人放弃暴力,追随佛法。

  当时的琉璃王曾经三次带大军要去攻打迦毗罗卫国,佛陀都三次在路中静坐抗议示威,令琉璃王退兵和解。又有一次,拘利族与释迦族人在争夺水源,准备为水一战,佛陀阻止他们说:“以血换水,请问水贵还是血贵?”两族人民听后终于省悟,放下干戈。

  结语、

  2500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国、各民族、可以说都是天赋的宝贵遗产,是过去世界的见证,是现在世界的主人,是未来世界的希望。

  佛陀早就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好生态,保护好环境。他教导我们惜生、放生、护生。同时,他认为植物也有生命,不可损害。他曾经对大臣雨势讲了七种可以兴国的国策(“七不退法”)中,其中之一就是要保护好树木花草。正如《普贤行愿品》说:“众生至爱身命,诸佛至爱众生,能救众生性命,则成就诸佛心愿。”

  记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在其《敬畏生命》一文中说:“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

  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生。贫富差距的悬殊,扭曲了人们的善性,富者因此不自觉地生出许多优越感,傲慢起来;而穷人,也因此越发自卑,越发怨恨,导致了他们之间内心的潜在矛盾。战争和乱象不会凭空而起。是故佛说:战争源于内在贪欲,源于优先权。君王征服世界、拥有山海,仍未满足,故而引起战争。又说:“无明为本,母子共争,父子兄弟亲族共争,王王共争,民民共争,国国共争,以共争故,以种种器杖相向加害。”人类社会的种种缺陷与病态,其源头,何尝不是如此?

  由此可见,人类面临的危机,归根到底就是人心的危机。心病还需用心药来医治。佛教认为:要想彻底根绝战争及种种世间乱象,唯有熄灭人心的贪、瞋、痴,提高其内在质量,才是根本的途径。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唯有本着无我、平等、尊重、包容、共同发展的道路,才有可能消除一切的战争。我们必须紧记:世界的和平,实以人内心的和平为基础;只要人们的内心和平了,世界自然就会得到真正永久的和平。

责任编辑:胡月冉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