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佛教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13-06-08 16:51:39  来源:《法音》

\

北齐思维菩萨像

  2012年11月2日,由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所和云南省佛教协会主办,云南省博物馆协办的“中国首届当代佛教造像艺术暨佛教雕塑艺术展”在云南省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建国以来首次举办的当代中国佛教艺术展览,展期虽然只有7天,但却是盛况空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佛教艺术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呈现出的艺术魅力与宗教美学风格。作为此次展会的评委之一,本人参与了整个展览作品的评审工作,想对此次作品的评选以及对今后发展的方向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总体来说,早期中国佛教、道教、宫廷或是民间的绘画和雕塑艺术,都是同一种艺术语言表现形式,著名画家或宫廷画家如顾恺之、吴道子等声名卓著的大师,除了各自领域的创作外,同时也在画寺庙壁画。由于都是师承制的教学模式,所以在民族艺术造型和表现的形式上,民间与宫廷画家并没有明显差异,所不同的只是技巧上的粗劣和精细之分。严格地说,直到宋代文人水墨画的兴起,才使中国的绘画艺术开始分离,一支以文人为代表、以水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绘画流派——卷轴画才由此兴盛起来。当然文人水墨画仍然没有走多远,以书法、线条表现造型的艺术语言,仍与传统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相同。文人只是更多地表现彼时彼地个人心中的感情和“逸气”而已。相较于今天我们返观敦煌和永乐宫等壁画及雕塑作品时,那种呼之欲出的民族共性在文人画中是很难见到的。文人画更直接地让人们看到的是某某画家个人心迹的表现。所以,在西方人眼中,中国古代的传统绘画与雕塑,比现代的水墨和工艺品具有更强的中国民族特性。这就是本文要提出的、关于真正的民族传统艺术的振兴问题。

  从无数古代雕塑艺术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作者是古代工匠还是著名艺术家,几乎都看不出作者当时的个人“私念”,他们所表现的,几乎都是强烈的同一种民族审美及其所处时代的各种信息,以及作者对佛教或道教的虔诚。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也不是为表现他自己之“逸气”而作,他所表现的是当时社会所赞颂的所谓有民族美德的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代表那个时代的民族审美精神和时代特征。南朝时期留下巨大的“辟邪”雕刻,我们看到的同样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而看不到作者个人的恩怨喜好。所以古代的艺术家,不管是工匠还是画师,他们的作品都是以民族精神为指导思想、以时代特质为风格个性来创作,是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来表现的。当我们观看敦煌十个朝代一千余年的雕塑绘画时,我们每个人都会唤起一种久违了的、遥远的似乎失而复得的情感,我们所看到的,每个朝代虽然有不同的表现风格,却让我们有似曾相识的共鸣之感,这种带有共性的民族审美是强大的,是不可战胜的。就像当我们听到自己的国歌时,不管你此时在做什么,我们立即会回神想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伟大的词曲作家田汉和聂耳先生,正是在中华民族灾难最深重的时刻,向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发出面临绝望的呼唤!其中融汇的民族力量,大气磅礴、无以匹敌。这就是民族艺术给予民族的力量和精神。所以,一个艺术家站在民族的立场,和站在个人的立场来表现艺术是有天壤之别的。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