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戏曲的历史与发展

2013-06-09 13:04:16  来源:上海佛教网

  佛教变文对中国戏曲也有一定影响。六朝时佛教产生了一种佛经讲唱形式,谓之“唱导”,主要是宣讲佛理、演唱佛教故事或史诗传说。南朝梁代僧人慧皎《高僧传》(卷15)说:“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在戏曲的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民众需要,又将讲经文改写成白话,以吸引更多的听众。这种具有表演性的变文艺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到了唐代,俗讲已相当发达。这时的俗讲不仅内容广泛,而且听众已遍布各阶层。为适应这种需要,僧、俗作者以原有的俗讲题材为基础,汲取中国古代说唱文学的表现形式、手法,编写出变文,以供俗讲之需,使这种形式自成一体,并相对固定下来。在僧俗作者参与的这种再创作过程中,变文的内容在佛教经义、佛经故事的基础上,逐步增添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题材。前者如《降魔变文》、《庐山远公话》等;后者有《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孟姜女变文》等。变文语言通俗易懂、讲唱结合、情节曲折多变、富于传奇色彩,每事均喻佛理,创作意图明确。这些特点对中国的说唱艺术,如诸宫调、鼓子词、弹词、平话的形式和创作手法均有明显影响。如《降魔变文》,讲述佛及其弟子们战胜邪魔的故事,表现了正义者勇敢、坚定、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扬善抑恶,褒贬分明,符合中国民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类似题材、内容、情节和结构形式的变文,稍加改编,即可成为一出好戏,故南戏、金院本、明清传奇及历代杂剧中,都有由变文演化而成的剧本。

  佛曲也是影响中国戏曲的重要因素。佛曲是以乐曲旋律配以佛经偈颂谱成的歌曲或描述佛教精神的乐曲。佛曲先于佛教传入我国,在早期的传播和影响上也大于佛教本身。

  到南北朝时,佛曲传入的途径增加,数量增多,影响渐广,并日益与中国传统戏曲结合。《隋书·音乐志》载:“西凉者……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旧唐书·音乐志》也说:“自周隋以来……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典度皆时俗所知也。”在敦煌发现的史料中,唐代佛曲就有200多首。在《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及《佛祖统记》等书中,还记录了不少佛教音乐家,其中少康、文淑、段善本等成就卓著,影响颇大。这些佛教音乐家,在灵活运用佛曲的同时,还注重学习中土民族民间音乐,成为民间艺人和教坊效法的对象

  中国戏曲在思想、题材、形式等各方面,受印度文学及佛教经典之影响甚大,如京戏中之‘西游记’、‘目莲救母’、‘白蛇传’等脍炙人口之名作,内容均充满佛教之因果思想;另如佛曲、宝卷、变文及长篇之弹词等讲唱文学,亦受佛偈文体之影响而产生,尤以‘佛所行赞’关于八王分舍?利之一段,俨然戏曲形式之对白,更奠定了元人杂剧之基础。然较具佛教文学价值者,以明、清之传奇为多。其中最著名者为‘劝善金科’、‘归元镜’,前者为钦定戏曲,为源自盂兰盆经之民间传说|目莲戏,故传播至广;后者全剧分为四十二分,系取华严经四十二字母之义,其中之曲白皆源自藏经之语录,故可视为佛教之戏曲。其他以佛教为主题之著名传奇尚有‘弥勒记’、‘茯苓山’、‘享千秋’、‘无底洞’等。又戏曲中之乐歌部分以佛教为主题者,最早为隋?唐之乐府,如‘普旡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刊行于明代永乐年间之‘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乃歌赞诸佛名称之名曲,为散曲中最珍贵之资料,共计南北曲调四百余种,二一七七首。其版本以永乐原刊为最早,永乐十五(1417)至十七年间曾颁行天下,令所有民众赞诵,以得劝恶修善之功德。

  除上述外,另如‘天雨花’、‘笔生花’、‘安邦定国志’等著名弹词,系源自佛偈之样式体裁;郑廷玉之‘布袋和尚’、吴昌龄之‘唐三藏西天取经’等杂剧,系将佛教高僧之事?迹加以改编而成。另如元代无名氏之‘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杂剧,出典为?六度集经卷二、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之鹿女故事;李好古之‘张生煮海’杂剧,出典为贤愚经卷八大施抒海品之故事。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