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大珠山隋唐“三大石窟”

2013-06-17 15:07:55  来源:大公网佛教

  峡沟南山石窟

  峡沟南山石窟位于大珠山山脉峡沟村,距胶南市约5公里,该村明初由仉、车、赵姓从云南迁来,“峡沟”常被讹为“夹沟”或“贾沟”。

  该石窟所处山岩高大,洞口高约150厘米,宽约160厘米,内部结构也为平面方形,窟顶呈人字坡形,石窟内部高约160厘米,宽约250厘米,内壁曾有浮雕21尊,但现在多数斑驳剥脱,可以辨识原先佛像大致轮廓,浮雕细节已无法洞察。该石窟因地制宜而成,当初可能出自对某些浮雕的保护,洞口左侧没有延伸部分,而在右侧则向内延伸约30厘米。笔者发现石窟前方的石头上有一圆坑,除了该圆坑外,还有若干个几何图形,有圆形、方形等,从石窟门楣上方70厘米开始出现一个完整的三角形,三角形高约80厘米,经笔者攀岩考察后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三角形,底部竟是凿坑,这些三角形与凿坑也都应是木构殿屋的安梁卯孔及屋顶斜槽遗迹。石窟门右侧有一石洞,洞下有一弧形向外延伸,大约也是为了引流而设。该洞窟内佛像损坏基本上是人为造成。另外笔者还发现该石窟有一半埋入野草的石门槛,高约10厘米,与整个石窟连为一体,也是石窟建造时的原物,但另一半石门槛却损坏,如果不清除野草很难发现。

  峡沟西山石窟

  峡沟西山石窟位于大珠山峡沟村半山腰,距胶南市约6公里,石窟在占地约1亩的巨石上凿制,距地面高约7米,从地理位置上可以看出,该石窟位于大珠山四面群山包围之中,经对比分析,像西山石窟所占体积完整、坚实的山岩,在四周群山相同高度再难以找到。

  大珠山峡沟西山石窟内部窟顶也是人字形坡,洞门高76厘米,宽66厘米,因当时完全根据山岩坡度造门,所以这座石窟的门从内部看呈倾斜状,最上方窄,与其他两座石窟洞门设计不同,这样从石窟下面往上看,石窟门口右侧就稍有扭曲状,这是借助山岩坡度往下淌水的布局,所以石窟外没有木构殿屋的遗迹。从石窟门到岩顶约3米左右,如果没有攀岩工具无法攀到岩顶,而且从石窟下面攀到石窟这个高度也不容易,这就给石窟保护带来益处。石窟门口相距约20厘米处,各雕刻有一只老虎,但洞口右侧的老虎已模糊不清,洞口左侧的身长约30多厘米,作一跃而上状,虎尾竖起,尾长约25厘米。

  峡沟西山石窟内部左侧墙壁上排列三行坐佛,最上顶是一尊较大的坐佛浮雕,高约38厘米,宽约16厘米,莲花座宽21厘米,面孔比较清晰,中间一行均匀排列坐佛6尊,高度自左至右分别为31厘米、34厘米、36厘米、35厘米、30厘米、33厘米,肢体动作不一。遗憾的是,凡有肢体动作的坐佛,伸出浮雕的肢体皆被损坏,其余的基本完好。最下方有三尊坐佛,体积比中间的要小,高度均为30厘米,形态基本一致,均跏趺坐,受损也较小。

  石窟门对面的墙壁中间一尊释迦坐像高约70厘米,肩宽约27厘米,仰莲座宽38厘米,肉髻宽8厘米、高3厘米,两侧各有立佛两尊,坐佛两尊,其中两侧立佛高约50厘米,宽约20厘米,最为特别的是右侧两尊坐佛下面尚有一坐佛,但左侧墙壁上的坐佛下则没有,这使得同一墙壁上两端浮雕呈现出不对称状。

  右侧墙壁与左侧墙壁上的坐佛浮雕布局相似,最上方坐佛体积比左侧墙壁的略大,在最下方一行,并排五尊坐佛,与左侧墙壁上的三尊坐佛形成不对称状,中间一行坐佛的面部出现残缺,总体来说,峡沟西山石窟最为完好。

  石窟特点

  石窟中的各种造像基本为佛教造像。佛教是从印度犍陀罗传至中国,因而我国的石窟造像,也就较多地汲取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特色,且造像所反映的多为佛本生、佛本行以及大乘经变的故事。在一些相关资料记载中,均记载大珠山石窟造像开凿于隋唐时期。但据实地考察发现:石屋子沟石窟外建有木构殿屋,石窟正面墙壁佛像线条简练、流畅,方头大耳,袒肩露腹,体型健硕,身长腿短;石窟两侧壁上造像面容丰满、五官粗犷,造像衣服线条稀疏,有较明显的北齐石窟造像艺术特点;峡沟西山石窟中造像面容清丽,服饰线条简洁流畅,为阴线条勾勒,具有明显的隋代石窟造像艺术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三座石窟里的造像均无任何经变故事,这又与隋唐时盛行的石窟艺术特色有所区别。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