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生死观:如何超脱生死

2013-06-21 11:05:48  来源:法音

二、生死之类别

  生死的种类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一种,兹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述:

  1、刹那生死

  一切色心有为诸法,分分秒秒都在因灭果生、果生因灭的运动变化之中,相似相续,非断非常,无一刻停顿。就是潜能的种子,在佛法看来也有“刹那灭、果俱有”等一系列的运动变化,并不是定要一期业尽、舍报寿终才名生死。是故佛法把这种生死称为刹那生死。

  刹那生死若从五蕴的角度看,则表现在四大的色法和受想行识的心、心所法上。四大色法上的刹那生死与今天所说的新陈代谢一词,其义基本相同。谓四大种的潜能与四大的显能通过业力的增上,不断地交换转化。即四大种转化成四大时,名为“生”,也就是“新”;四大转化成四大种时,名为“死”,也就是“陈”。同时种子生现行时,种子是因,现行是果;现行转化成种子时,现行是因,种子是果;由此显示出因与果(种子与现行)是互相转化的,其中无有定性的因果可得。这就是色法上具有的因灭果生、果生因灭的刹那生死义。

  若从受想行识的心、心所法来看,同样是无常变迁,具生死相的。《仁王护国般若经》卷一说:

  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8]

  人们的心念是由受想行识综合构成的,一心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经九百生灭。这就说明不仅人们的色法根身具有刹那刹那的无常生死相,就是人们的内心世界、心理活动,也同样具有刹那变转、运动无常的生死相。这在唯识学中称为“种现熏生”。“种”谓种子,“现”谓现行。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再生现行,三法展转,相续不息,如大瀑流,激烈地运动变化着。《华手经》卷三说:

  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9]

  《显扬圣教论》卷十四也说:

  由彼心果故,生已自然灭;后变异可得,念念灭应知。[10]

  这就是心法所具有的无常生死相。

  色、心诸法的无常生死相主要以满业作增上而形成,是由无数量变所显现的刹那生死相。

  2、一期生死

  一期生死,又称分段生死,或一世生死。从新的生命诞生开始,中间经过少壮衰老的几个变化过程,直到生命最后结束。因此,把这一阶段性的生死,称为“一期生死”。一切众生常在三界六道之中,数数死此生彼,或死彼生此,寿命短长,全随各自所造业因缘力而决定。如由世间定业招感而生于色、无色界天中,一期生命相对较长;若是散心造作的大善大恶之业招感在六欲天中和地狱趣中,其生命的期限相对于人趣而言,也比较长。如《较量寿命经》卷一说:人趣五十岁,为四王天一昼夜;四王天五十岁,为等活地狱一昼夜。人趣一百岁,为忉利天一昼夜;忉利天一千岁,为黑绳地狱一昼夜。人趣二百岁,为夜摩天一昼夜;夜摩天二千岁,为众合地狱一昼夜。人趣四百岁,为兜率天一昼夜;兜率天四千岁,为叫唤地狱一昼夜。人趣八百岁,为乐变化天一昼夜;乐变化天八千岁,为大叫唤地狱一昼夜。人趣一千六百岁,为他化自在天一昼夜;他化自在天一万六千岁,为焦热地狱一昼夜。大焦热地狱的寿量是半中劫,无间地狱的寿量是一中劫(地狱虽多,总不外此八大部分)。《正法念处经》和《俱舍论》等,对欲界有情的寿量,其说法与上相同。至于色、无色二界有情的寿量,《较量寿命经》卷一作如是说:色界初禅天中的梵众天寿命半劫,梵辅天寿命一劫,大梵天寿命一劫半;二禅天中的少光天寿命二劫,无量光天寿命四劫,极光净天寿命八劫;三禅天中的少净天寿命十六劫,无量净天寿命三十二劫,遍净天寿命六十四劫;四禅天中的无云天寿命一百二十五劫,福生天寿命二百五十劫,广果天寿命五百劫,无想天寿命与广果天等,无烦天寿命一千劫,无热天寿命二千劫,善现天寿命四千劫,善见天寿命八千劫,色究竟天寿命一万六千劫。无色界天中的空无边处天寿命二万大劫,识无边处天寿命四万大劫,无所有处天寿命六万大劫,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

  而一般人所说的生死,多指一期生死,世人所怖畏的也主要是一期生死。《生经》卷二说:

  诸贤者听:一切合会,皆当离别;虽复安隐,会致疾病,年少当老;虽复长寿,会当归死,如朝露花,日出即堕。世间无常,亦复如是。年少强健,不可常存,譬如日出照于天下,不久则没。如是,贤者!合会有别,人生有死。[11]

  如上所说刹那生死是由满业作增上而形成,一期生死是由引业作增上而形成。两种生死都体现了无常无我的道理,只不过前者多从细无常而说,后者多从粗无常而说;前为量变,后为质变。由细无常的刹那生死,构成了粗无常的一期生死;再由粗无常的一期生死,显发了细无常的刹那生死。是故两种生死,互作增上,互相影响,而形成了六道轮回中长时驰骋、长时流转、受诸苦恼、不得解脱的凡夫。

  3、长期生死

  由无量的一期生死,构成了长期生死。此有二义:一是指永不般涅槃法的众生,生死长远,穷未来际,名长期生死。二是指阿赖耶识恒被末那识内执为我,以及前六识在无明、我执的支配下,造业熏种,阿赖耶识随彼受熏的业种,变现三界六道的生死果报,致使阿赖耶识在有漏世间,长期流转,生死不已,故称此为长期生死。若欲生死穷尽,只有亲近善士,闻听正法,发菩提心,修出世行,第七末那识不再执著阿赖耶识为自我,同时前六识也不再造世间有漏的杂染业,尽世间因果,证有余依、无余依二涅槃,如是方可说为生死穷尽。所以化地部中密意称此阿赖耶识为“穷生死蕴”,就是这个道理。

  再者,众生虽有刹那生死和一期生死,但在无色界无根身器界时前五识不起,在无想定、无想天、睡眠(无梦中意识)、闷绝(高度休克)中第六意识不起,在灭尽定中第七末那识不起,这时就是否意味着众生的生命完全断灭了呢?并未断灭,因为他还有阿赖耶识的存在,或从执持义来说还有阿陀那识的存在。如《解深密经》卷一说阿陀那识有“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12]此中眼等前五根名“有色诸根”(意根非色根摄);四大聚集的身名“扶根尘”,此为有色诸根所依。合此根、身,为阿陀那识所执受,名“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此中“相”是色、声等相;“分别”是心、心所法;“名”是诠表色、心诸法的名言概念。“言说戏论习气”是指“相”与“分别”的显境名言和“名”的表义名言所熏习的两种习气。阿陀那识执持显境、表义两种名言习气,名为“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欲、色二界执持根身和种子,无色界中无有根身可执持,惟能执持两类名言种子(习气),故说“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既然无色界中还有种子被阿陀那识所执持,这就说明除了一期生死之外,还有常在生死轮回中使有情生命不断的阿陀那识。因此,阿陀那识理应成为长期生死的主体。

  作为长期生死的主体———阿赖耶识是否就是世间一般人所说的灵魂、或现代哲学所说的绝对精神呢?不是。因为灵魂或绝对精神是常恒不变的实法,而阿赖耶识是有为缘生之法,所谓以自种子为因缘,以自现识前念无间开导后念为等无间缘,以种子、根身、器界为所缘缘,以末那识为增上缘。诸缘具足,方有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也如梦幻泡影,无有实我实法之性可得;只有功能缘,而无作用缘。故不可将阿赖耶识说为灵魂或绝对精神。

  总之,以现行色心诸法为因缘,以满业为增上缘,因缘和合,而形成的量变,为刹那生死;以现行色心诸法为因缘,以引业为增上缘,因缘和合,而形成的质变,为一期生死;能连接无数一期生死、使有情生死死生、相续不断的阿赖耶识,名长期生死。是故长期生死中包含了无数的一期生死,一期生死中又包含了无量的刹那生死。反之,由于有情具长期生死,所以生命不断;又由于具一期生死,所以生命不常;更由于具刹那生死,所以我法之性当体即空,非色心诸法灭后方空。同时又由于有情不明了刹那生死之实相,所以起我法执,造有漏业,感一期生死之苦果;有情在招果受报的同时,又造业,再感果,于是作作受受,受受作作,相续无尽,所以又构成了长期生死。这就是有漏世间三种生死的真实相。

  4、变易生死

  在生死中,相对于分段生死(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一期生死)而有变易生死。谓声闻、独觉及八地以上的自在菩萨,以分段生死的最后身(殊胜细异熟果)为因,以所知障、无漏有分别业、悲愿力及禅定力为缘,数数资助身命,改转身命,直至证得无余依涅槃,名变易生死;寿量长短,随意愿成,又名意成(生)身。《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九说:

  有二种死,何等为二?一者分段,二者变易。分段死者,谓相续有情;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自在菩萨,随意生身,乃至成佛。[13]

  因为不定种姓的声闻、独觉及八地以上的自在菩萨,一者所知障未尽,二者福慧未具,三者异熟识未空,四者无上菩提未证,若不以此所知障及悲愿禅定之力来资感生死之果,使身久留世间,广度众生,集积福慧,就会堕在定姓二乘的无余依涅槃界中,永不能证无上菩提。再者,烦恼障为分段生死所依,所知障为变易生死所依。入了有余依涅槃的二乘及八地以上的诸大菩萨,无烦恼障,唯所知障。所以在变易生死中,所知障对于最后之身久住世间,有大助力,集积福慧,圆证佛果,反使障碍变为增上。这就是《成唯识论》称此为“不思议变易生死”的道理。

  又见道后至八地前的菩萨以及小乘的前三果圣人,也能修变易生死。但此时的变易生死多由分段生死所摄,不是纯粹的已离分段生死的变易生死。

  如上四种生死中,凡夫不具变易生死;八地以上的菩萨及阿罗汉、辟支佛不具分段生死(一期生死);除佛果及已证无余依涅槃的二乘外,一切凡圣皆具刹那生死。

  另外,在一些经论中,虽也有把善恶二趣称为二种生死,把三界称为三种生死,把四生称为四种生死,把五趣称为五种生死,把六道称为六种生死,把五趣及业有、中有称为七种生死,把九有称为九种生死的,但总不出前说的四种生死。故四种生死,包括一切生死尽。

关键字: 佛教 生死观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