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是戒律么? 浅谈佛教的饮食戒律

2013-06-25 09:26:41  来源:中国佛教

\


  一、前言

  释迦牟尼佛制定戒律的目的是为了断灭烦恼,使僧团保持清净和让佛法久住。释迦牟尼佛初成道时,戒律还未设立,依随比丘的恶行而制。戒律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因此就有所谓的“随方毗尼”和“小小戒可舍”。

  饮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出家人若要专心办道,首先得安顿色身。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原始佛教时候,僧人的饮食情况,包括饮食的涵义、进食的时间和次数。

  二、戒律的意义和由来

  戒和律是两个不同的名词。戒,梵语“尸罗”(sila)。意思是防非止恶,修习善法。《大智度论》卷13云:“尸罗,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律,梵语“毗尼”(vinaya),意思是法律,能让生活上止恶行善的规律。《大乘义章》卷七曰:“禁制之法,名之为律,律犹法也”。故,戒律有防止身口意三业过失的作用。

  戒律合称主要是指七众弟子的别解脱戒,称为“波罗提木”(praatimokkha)。“波罗提木”译为“别别解脱”或“处处解脱”。《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三曰:“别别防非名之为别,能防所防皆得别称。戒即解脱,解脱恶故。”也就是说各别受持每一条戒律,身口意的恶业,也就能各别的得到解脱。如受持不杀生戒,杀生的恶业就得到解脱。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戒律被视为一种禁欲主义,可是以佛教修行的角度来说,它却有帮于解脱。打一个比方,一个非抽烟者,就不会执着于烟,换言之,非抽烟者不是禁欲(禁抽烟),而是根本不为“烟”所缚,他是解脱的。

  诚前所叙,戒律是因比丘的恶行随犯随制的。在释迦牟尼成道后的最初十二年里,僧团清净,无人犯过,因此,就如前面所提抽烟的例子一样,当时释迦牟尼佛没必要制定戒律。《摩诃僧祗律》卷一明确提到:“如来不以无过患因缘而为弟子制戒”。又《五分律》卷一也提道“诸佛如来,不以未有漏法而为弟子结戒”。直到须提那比丘与其俗家妻子行了房事,释迦牟尼才开始为比丘制定第一条戒律。佛教的戒律是因时、因事而制定的。除此之外,释迦牟尼也随着时、事、地的不同,而对之前所制定的戒律作出修改。这就是所谓的“随方毗尼”。《五分律》卷二十二,记载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能得到发展的原因也就是因为能因应当地的风土习惯、社会民情、国家法律、地理环境等而作出了适当的改变。大乘佛教之所以能在汉地的文化土壤中扎根并且得到广大的流传也就是因为在多方面作出了调整,其中之一就是在佛教饮食戒律方面。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