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佛教频道 > 菩提路上 > 佛教文化 > 正文

热闻

  • 图片

辩经――藏传佛教与众不同的神秘学佛方法

2014-01-15 13:04:03  来源:明觉

\
辩经的僧人
\
辩经的僧人

  芒果成熟的季节,我来到龙树菩萨的故乡――天竺之南。这里有一座,以“那烂陀(Nalanda)第二”著称的藏传佛教寺院――哲蚌寺,也就是我求学的地方。寺院的学僧以辩论的方式,学习佛学五部大论(量部、中观、般若、俱舍、律部)。这样的学习方法与其他传承的佛教同门,似乎迥然不同,也令世人更觉神秘。然而,以辩论的方式学习佛法,不仅在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三大寺1 中是主修课程,其他派别的寺院中都是极为普及。

  佛学辩论的历史渊源流长,可以上溯至佛陀的时代。佛曰:“比丘或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为敬。”(《辩了不了义论》)言下之意就是说,炼金需要经过反覆的炼磨才能炼成纯金,佛所说的教言,亦需要善于观察思辨,不能因为出于敬心的缘故而信受,因为佛经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分别。所以、在观察思惟佛经的过程中,逻辑推理的辩论方式更显至关重要。古印度佛教史上,佛教与外道的辩论,佛教内部各个宗派之间的辩论,无不说明佛学理论之博大精深。譬如说,龙树菩萨在其论著《中观根本颂》中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是以排斥外道所许的“四生”之论,而论证中观空性的道理。而中观派后学中,在阐释龙树菩萨的以上四偈时,清辩论师以中观自续派的观点而阐释,月称论师以中观应 成派的观点与其辩论,以应成的观点推翻自续的失误,如此高深的中观理论,如果没有清辩论师的立论阐释,也就不会有月称论师的辩论,以澄清其中的奥秘!自然,以上二位论师的立宗与辩论,是出现在他们所著述的中观论著里,并非是二人坐在一起进行辩论。

  印度佛教在那烂陀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藏传佛教受其影响深远。然而有趣的是,今天藏传佛教中,以击掌提问的佛学辩论方式,却是藏人自己创立的一种独特方式。这精彩有趣的辩论方式,体现了藏民族在佛学教学方面的聪明才智。

  公元1073年,阿底峡大师的亲传弟子,大译师雷必喜饶,根据阿底峡大师的密意授记,在卫藏地区(今属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境内)倡建桑浦寺(又作桑普寺)。桑浦寺在当时的卫藏地区,属于六大寺院之一,2 最初由大译师雷必喜饶亲自传法授课,仅有僧人五百来人。后来逐步发展,有属下十一个僧院(即佛学院),僧众上千。传至第六代住持堪布――恰巴.却吉僧格(1109-1169)时期,更是将藏传佛教的教育事业,开创了一个承前启后的新纪元。在历任堪布中,他不仅是一位擅长于《中观》与《量部》辩论的佛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佛学教育学家。

责任编辑: 胡月冉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香港在线 中国 国际 军事 社会 言论 教育 图片 访谈 财经 产经 宏观 食品 金融 科技 娱乐 体育 明星 健康 女人 汽车 艺术 佛教 副刊 历史 电视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