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那么,风马旗源自何时呢?据考证,最初的风马旗是藏地军户的标识,后来逐渐演变为藏族人祭祀神灵、祈祥祛难、带有宗教色彩的物品。
宗教界和学术界一般认为,风马源于苯教原始祭祀文化。藏族原始宗教认为,山神是地方保护神,它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本地区众生的安全,常骑马巡视辖区,保护一方水土和人畜平安。藏族人认为,在灵气聚集之处如神山圣湖地,挂置印有敬畏神灵和祈求护佑等愿望的风马,让风吹动,有利于愿望向上苍神灵的传达和实现。为报答山神和上苍神灵,每到祭日,人们便虔诚地举行煨桑仪式,献上“隆达”。
后来这种风马祭祀文化受佛教传入影响,与之融合,约在公元十二世纪初,最早由噶举派寺院广泛使用,用以传布其教义,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藏传佛教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佛神沟通的一种媒介物。
在民间,关于风马旗,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有一种说法是:当年佛祖坐在菩提树下,手持经卷闭目思索,忽然一阵大风刮来,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经书。被风吹刮成千万碎片的经书片,飘落到四方信众手中,于是这些人都得到了幸福祥和。之后,人们为了感恩佛祖和长久地消灾祈福,便用彩布制成三角形旗幡,上面印有经文和佛祖像,并高高地挂在空中。另有传说是:一位藏族僧人从印度取经回来,过河时把经书弄湿了。上岸后他把经书一一摊开凉晒,自己坐在一棵大树下打坐入定。突然间,天地响起法锣、法号,阵阵梵音回荡,天宇盘旋。僧人感觉浑身通泰,大彻大悟。他睁开眼睛看,原来一阵风起,刮得经书满天满地满河面。据说,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僧人的顿悟和颂扬佛经,就把经书印在布上,直接挂于天地之间,这就是经幡。
风马旗一般分白、红、绿、黄、蓝五色。在藏族民众心目中,五色风马旗的象征意义是代表天地万物众神。风马旗的祭祀活动,与其图像象征内涵有关。经幡的中心是一匹骏马,骏马形象是神速的象征,意为由恶转善、由凶迅速转吉。经幡四角画的四兽图像,老虎栖息在森林中,象征着木或风;狮子居于山上,象征着土;鹏鸟飞翔在天空,象征着火;龙生活在大海中,象征着水。风无处不在,风即天。整个经幡融情感与理性为一体,表现人们美好的愿望。
和藏区其它艺术一样,风马旗的创作与传播,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驱使并为之服务的,它是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神灵交通的一种载体。当地藏族人朴素地认为,经幡每被风吹动一次,就等于献幡人吟诵了一遍经文,旗子动的次数越多,诵经的遍数就越多,就越能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吉祥。风马旗的存在含义,正如高原雪域上的绘画、雕塑和坛城等一样,藏族人把尽可能多的宗教意念和朴素愿望融入风马旗这个载体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隆达”上还出现了牛和羚羊这些普通动物形象,扩展了生灵图象审美视野,也让民俗学的内容升华融入到神圣的风马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