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哲学的影响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佛学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中国传统社会民众精神生活以新的启发。
汉、晋、南北、隋、唐有“有、空、玄”之思想:中国哲学思想,在周朝已达一定规模,至战国诸子百家各倡其说,当时是我国学术史最为发达的一个历史阶段。然汉后知有孔子、老子二家的学说论著了;汉武帝时排斥百家定儒家为最尊;至魏、晋、六朝以后道家复兴,盛倡其玄学,而佛教也于此时传入。因二者均带有宗教色彩,且皆在社会中活动,故佛教初入中国时即发生教义冲突而排斥,由排斥而接近,到魏、晋时讲佛学者多取义于老、庄学说了。而讲老、庄者又多取义于佛家经典,二家又发生生密切关系。在社会阶级中儒家本是掌管政治、教育等大权,与佛教不发生关系,但发展到后来,学佛的梁武帝等高权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与儒家也发生冲突,二家再由相攻击而达于谅解。所以唐时明通博达之士,皆知儒家为有门,所以提倡伦理,握政权,主教育:佛家为空门,所以使人止恶向善,净意修德,以辅于社会治安;又以道德经中之“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义,而定道家为玄门。以为儒家虽是有为而作,但不得离佛教的空性;以佛家的有、空、非空非有,而成三家调和思想的理论根据。
宋、元、明、清“治世心身”之思想:宋、明朝以后的学者,都以儒教为治世之学,佛教为治心之学,道教为治身之学,以定三教相安之分位。其他宗派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当时知有禅宗作为佛教的代表,其他各宗已名存实亡了。
佛教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佛教为政治服务的方式,是适应时代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自汉代董仲舒后,儒家成封建王权思想依凭,但佛教不断对其地位冲击,从而发展势力。历史上佛教发展消长,从不单取决于自身,也从不囿于西方宗教与政治的那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往往主要取决于对现政权的服务效用如何。只在当时存在方式和发展势头,与政治需要不能同步。又如武则天朝,佛教政治襄助之功,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华严宗等重要宗派,尽得繁荣契机,这也就是佛教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佛教自汉初传入中土,历代对国家政治深具影响的僧众非常多。迄佛图澄时,影响不大,故王度、王波能发其言。佛图澄学问渊博,世事洞明,对南北分裂、群雄割据的政治形势及后赵政权内部情况有透彻了解,又在社会军政各界有众多弟子信徒,信息渠道畅通,他身份极高,石虎下诏,让他“衣以绣锦,乘以雕辇”,命朝会之日,佛图澄升殿,太子诸公,扶辇而上,主者唱大和尚,众座皆起,以彰其尊,并命司空李农,旦夕问候,太子诸公,五日一觐,以表敬重。这样的身份地位极有利他对形势及时作出反应,一旦有变,又有正确判断和预言。唐朝玄奘大师,在主持译经大业的同时,还要随驾太宗左右接受咨询国事。玄奘大师圆寂的时候,唐高宗罢朝三日,悲恸地对大臣们说:“朕失去了一件国宝”。玄奘大师受到朝野仰崇之深可见一斑。唐朝玄琬法师受朝廷礼请为太子太傅,以行慈、减杀、顺气、奉斋四事教导东宫太子未来掌政爱民之方。皇帝是政治上的国王,影响于一时;出家人是真理上的法王,影响于万世。
具体而言,佛图澄使佛教适应时代,为政治服务的途径,使佛教与当时统治者特有的民族心理与文化素质巧妙结合。有效地抑制了嗜杀成癖的统治者的滥杀行为,保护了各阶层许多人的生命,客观上稳定了社会秩序。在思想方面,为因受儒家正统习惯势力影响的统治者进行了维护,论证了政权的合理性,客观上也有利政治稳定和社会的稳定。(作者:简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