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谷芳:茶人之外的授课 茶杯之内的眼界

\
林谷芳(图片来源:资料图)

  林谷芳老师在课程一开始就强调:茶伴随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用句话讲,它是“道器得兼”的——既有形而下的部分,也可以构建形而上的部分……可我们首先要知道,它有些什么东西,缺些什么东西;诸位的学习也要晓得自己的定位在什么地方,自己的生命情境在什么地方,自己有什么又缺什么,你的学习才有效,你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契入一种更圆满更深邃的艺术情性乃至人生境界。

  林谷芳老师从1993年起做《禅茶乐的对话》至今,已进行200余场,20年来成为台湾乃至大陆一个历久不衰的活动,无论茶席、茶人、艺术家因时因地走马灯地更换如流水盛宴,唯老师一人无可替代。老师却说:“对我而言,我不是一个诸位眼中的狭义茶人……但为什么我跟茶文化会有那么深的牵连,会在此切入二十几年,它一定有吸引我的原因,而这个原因主要是来自后来的文化延伸,譬如说茶禅一味。也因此,我们要让茶变成一个延伸性更广的文化,乃就得回过头来看看,茶的基本特质在什么地方。”而这正是茶人眼界重要之所在。

  茶,首先放在今天,会被很多人做这样的类比,“我们东方的茶文化就像西方的红酒文化一样,有很丰富的文化形态”,林谷芳老师直言,这样的类比并不妥。

  林谷芳老师解释说:“红酒文化的确是西方的重要饮食文化,它有它的丰富性,跟过去的贵族有关,但并没有关联于什么哲思,顶多就是一种享乐的,优雅的生活文化。它跟茶并不一样。”林老师谈到,从东方各地对茶文化的命名,我们就能看到茶始终关联于深刻的哲思:在日本的茶文化叫茶道,与禅宗修行有必然关联;韩国的茶文化叫茶礼,是儒家伦理的具体显现;两岸的茶文化叫茶艺,它主要的美学见之于道家的自然哲思和禅的一些演绎。

  茶虽然小,在东亚三国,它却可以承载着儒释道三家,于是我们看一个茶人的修养,乃必然延伸到这三家的思想和生命境界。

  林谷芳老师直率地提问:谁可以告诉我你品了哪一个红酒,红酒里会有亚里士多德的味道,会跟基督教的原罪思想有关系?没有的,我们动不动把我们自己的茶文化类比于红酒文化,说明我们并不清楚茶的特性在什么地方。

  茶为什么有这么深厚的文化?林谷芳老师从四个方面给茶人们讲述了茶与生命的关系。

  茶的还原性:因为茶源于自然,是透过不同的人文工序而形成了不同的茶系,就像我们每个人也来自于自然,透过不同的人文教化,形成不同的生命一样。因而在品饮一杯茶时,基本上你可以还原它的山川样貌,树种、地理位置甚至是采摘时间;基本上你还可以还原它的制作工序、发酵过程,保存方法等。所以喝茶就喝出了一片山川,喝出一个生命。

  茶的道器得兼:如果只是作为饮品,它是一个形下的存在;它形上的部分,是从茶的口味作文化与生命的延伸。中国因为有那么多的茶,所以你会在不同的时节里品不同的茶,不止是春夏秋冬,还包含生命的时节。老师举例说:以前我们喝龙井的时候想到的是什么?杏花、烟雨、江南是不是?江南三月莺飞草长,你喝普洱会想到杏花、烟雨、江南吗?不会的,因为那个茶是黑黑那样,让你想想也不可能,茶就有这样的行下基础,去对应不同的人生,对应不同的境界,这是中国茶的形上和形下的特性。

  茶的个性:茶的个性与茶“形而上”的部分其实是相关的。因为中国茶个性的千姿百态,所以人们很容易在其中寻得自己的喜爱乃至安顿处。茶的个性不是体现在:喝普洱就比较高竿,喝龙井就比较尊贵,那只是口感而已;而是体现在:你喝的茶如何对应你生命的情性。老师严肃地说:“如果一个年轻人没事很骄傲地说,我只喝普洱,我通常自会叮嘱他,当心未老先衰。身为禅家,我会告诉你在什么时节里什么样的茶对应你人生其实是最圆满的。”茶的个性使得它跟生命的贴近性很强,所以我们喝茶看到的人不止是他对某一种口味的坚持或者喜好而已,我们其实是可以完全透过茶的个性去阅读这个人了。

  茶的时间性:时间是中国艺术非常重要的参数,就此与生命产生深刻的关联。茶的时间性从狭义的来讲的话,你会谈什么春茶、秋茶、冬茶;广义会讲到茶的存放性。但茶的时间性除了秋茶、冬茶这种采摘的时间性,除了保存的时间性,它还有生命时节的时间性。老师继续给我们举例:当我们采取嫩芽来做龙井,而且不做其他工序,直接选其自然之样貌的时候,这时它就把一个春天的时间,直接映现在茶性上面,但你们谁告诉我在熟普里也能喝出青春来。这就说明了茶的时间是可以积淀在茶的味道里的,这个时间性也可以让我们做人生的参照。

  林谷芳老师在讲完茶的特性后总结:因为茶中有一个生命时节可以与你对应,因此你在不同的时节会喜欢不同的茶,它可以伴随你走完一生。无论它的还原性,让你有着来自山川的体验;无论是道器得兼,使得你在生活的基础上有哲思的推演;无论它对应你不同的生命情性,乃至不同的生命时节,茶都可以变成一个丰富的文化,茶人当然可以因此变成一个丰富的生命。

责任编辑:王冠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