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圆寂地——陕西省铜川市玉华山
玉华山肃成院遗址
玄奘大师供养释迦佛像的金刚座
提到玉华山,许多人可能还不熟悉。的确,玉华山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她逶迤在陕西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这里松林茂盛,峰峦叠障,幽谷绵长,石窟深邃,怪石嶙峋,悬瀑飞泻,为关中北部一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奇特秀美的佳境。这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春天桃花争艳,夏季松风习习,秋日红叶似火,冬月冰笋奇绝。在她的怀抱里,曾经建有唐初三代帝王的避暑行宫,“得非遍选天下胜,莫如兹地无烦喧”;“当时此地最清凉,九成翠微不足数。”这是九百多年前的北宋诗人对她的真诚赞美。
但就是这样一座看起来很普通的山,却与一代伟人玄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玄奘法师是著名的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中印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和中外交通的杰出使者,唐太宗称他为“法门领袖”,鲁迅称他为民族脊梁,梁启超誉他为“千古一人”。2004年,国务院新闻办把孔子、老子、孙子、屈原和玄奘定为第一批对外宣传的我国历史圣贤。他孤行万里,前往天竺,前后十七个春秋,终于求得佛法,他精研佛教理论,收集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圣典,回国之后,翻译了印度佛典75部1335卷,在佛教理论、哲学、因明学、梵文、翻译学、历史、地理、民俗、文化交流及中外交通等各个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行为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政治、经济、贸易、军事等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包括日本、韩国等在内的东北亚的文化。
唐太宗在此多次会见玄奘法师 赠予玄奘大师百金云水磨衲袈裟
玉华山位于铜川市北部42公里处,海拔1671米,唐时归坊州宜君县所辖。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五月,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在这里敕建仁智宫。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诏令在仁智宫旧址扩建新的行宫,命名为玉华宫。其建筑规模及特色清代史料记载为:“谷地九顷”、“匠人以为层岩峻谷元览遐长”,有“十殿五门”,为当时关中地区四大避暑胜地(即九成宫、翠微宫、仙游宫和玉华宫)之首。第二年三月,李世民专程来玉华宫休养,六月,他诏正在长安弘福寺冒着酷暑翻译佛经的玄奘法师来玉华宫避暑休养。玉华宫距当时的京城长安有三百里地,虽然山路崎岖,但比起那漫漫西行五万里坎坷路来,这算不了什么。况且玄奘法师在来玉华山的途中,唐太宗不时地派人探望,一再叮咛要徐缓行进,“不得使法师颠簸劳累”。
玄奘法师一到玉华宫,唐太宗便在玉华殿诏见了他,关切地询问法师的身体,说法师长途跋涉,一定劳累了,应好好歇息。玄奘听后,十分感激太宗皇帝对自己的关心,君臣交谈非常融洽。此后,玄奘便在玉华宫一边休养避暑,一边翻译佛经,一直到当年十月十六日,随唐太宗由玉华宫返回京城长安。
在玉华宫避暑期间,唐太宗多次会见玄奘法师,玄奘法师谦恭朴实、博学识广、才华横溢的高尚品德,深得唐太宗的敬仰和爱慕。他想起皇宫内保存的一件十分珍贵的百金云水磨衲袈裟,认为只有玄奘这样的高僧才配披用,遂遣使回长安取来,在玉华宫玉华殿举行隆重仪式,把这件袈裟和一把珍宝剃刀赐给了玄奘法师。
一日,唐太宗与玄奘法师交谈,唐太宗问玄奘法师:“现在正在翻译哪部经论?”法师回答:“近来正好译毕瑜伽师地论,共一百卷。”太宗说:“此论甚大,但不知是何圣所说,内容说些什么?”玄奘即告诉太宗,说:“此论是弥勒菩萨说明十七地义。”玄奘法师见太宗对此感兴趣,便将十七地之大义逐一讲解。太宗听后后深爱此论,当即遣使回长安取来100卷《瑜伽师地论》稿,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将《瑜伽师地论》看完,感慨万端,对大臣说:“朕观佛经,譬犹瞻天望海,莫测高深。法师能于异域,得是深法,朕比以军国务殷,不及委寻佛教。而今观之,宗源杳旷,靡知涯际。其儒道九流比之,犹汀滢之池方溟渤耳。而世云三教齐致,此妄谈也。”并命人将玄奘所译经论,手抄九份,分赠给雍、洛、并、相、荆、杨、凉、益等九州,“使其得以珍重收藏,并让全国吏民同沾雨露,共闻未闻之义。”玄奘肯请唐太宗为他新译的《瑜伽师地论》作序,太宗先前曾答应过,但因国事繁忙,一直没有动笔,这一次,他非常高兴地答应了。接着,他御笔疾书,一气呵成,写成781字、流传千古、盛名永久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并在庆福殿,百官侍立,唯独赐玄奘法师坐,使弘文馆学士上官仪,以所作之圣教序,对群僚宣读。
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唐太宗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舍身求法、西天取经的大无畏精神,说“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赞颂他“总将三藏要文译布中华”的不朽胜业。太子李治奉闻圣文,也写了《述三藏圣教序记》一文,给予法师以很高评价。接着,在玉华宫庆福殿,举行了隆重的宣《大唐三藏圣教序》仪式,太宗尊玄奘于上座,使弘文馆大学士上官仪宣读御制经《序》。如今,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保存在西安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的砖龛内,供游人观瞻。
玄奘在玉华寺玉华殿开始翻译《大般若经》
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九月三日,唐高宗下诏废玉华宫为玉华寺,诏令将玉华宫苑内原是老百姓的田宅土地,一并归还本主。从此,关中地区规模最大、富丽堂皇的大唐避暑行宫玉华宫便成了佛教寺院玉华寺。
玄奘建立译场之后,早就想翻译《大般若经》,但“京师人众,竞来礼谒”,于是上表高宗皇帝,请求去玉华寺译经,得到准匀。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十月,已经59岁的玄奘带领他的高足窥基、神昉、嘉尚、普光,还有弘彦、释诠、大乘钦、靖迈、玄则、玄觉、宝光以及大学者沈玄明等人,来到京城长安以北二百多华里的坊州玉华寺,建立译场,继续他的翻译事业。
初到玉华寺,看到玉华山景色依然秀丽,他动情地说:“这里就是阎浮兜率天!”玉华寺寺主慧德法师奉旨隆重迎接,将玄奘法师安置于肃成院歇息,其供给诸事一例仍如京城。玄奘一边翻译其他小经,一边为翻译大部轴的《大般若经》做准备。译场日程安排得严严密密,清静幽宁的玉华寺云光殿、嘉寿殿、庆福殿、八桂亭和玉华殿,都曾做过译场。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正月一日,玄奘在玉华寺玉华殿开始翻译《大般若经》,这部经卷全称《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意为“智慧到达彼岸”,长达600卷,被玄奘誉为“镇国之巨典、人天之大宝”。此经为佛教大乘空宗的一部丛书,由般若部类重要经典汇编而成共六百卷,主旨在于阐明宇宙万物都出于“因缘和合”,帮其自性本空,后世称其为空经。玄奘法师所创建的法相宗就是在“大乘空宗用全力破除现实世界非真实存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佛教哲学体系,因此可以说,《大般若经》是法相宗的一部根本大典。在翻译过程中,玄奘惟恐自己因体力不支而难以完成,因而稍有精神,便日夜劳作,并经常对参加翻译的人员说:“此经部轴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经过近四年的日夜操劳,终于在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十月二十三日译完这部六百卷、二十万颂、四处十六会的煌煌大典。
就在玄奘译成《大般若经》的当天,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十月二十三日,玉华寺举行了隆重的请经和庆祝仪式。玉华寺的众僧和译场的全体大德志士将刚译完的巨著佛经从肃成院奉请到嘉寿殿,由大唐三藏玄奘法师亲自主坛精讲。玄奘说:“《大般若经》自身记载此一方人当有乐受大乘教者;只要国王大臣、四部徒众书写受持、读诵流布都可以重生天上终究解脱。既有此段重要文字自然不可以缄默无言。”又说:“此经在西域多秘而不传今译来非易也。”
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的19年中,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每年平均译经70卷。而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十月来玉华寺,到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的四年中,共译出佛经14部、682卷,年平均译经170卷,占其平时译经的一半以上。1999年3月22日,是玄奘法师圆寂1335周年纪念日,“1335”恰与玄奘法师平生所译经卷的总数1335卷相巧合。正是这个殊胜因缘,由中国玄奘研究中心、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上海大学东亚佛教中心和陕西铜川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在陕西铜川市举行,来自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泊尔等9个国家和中国大陆、台湾省、香港地区的代表共137人出席了会议,这也是首次在玄奘法师生活并圆寂的地方召开的高规格、高层次的国际佛教学术会议。
《大般若经》译完玄奘就累倒了,愈来愈感到病体不支,自知寿命将尽,便告诉门人说:“我来玉华,本缘般若,现今译事已结束,我的生涯也当尽了。倘若无常前来索命,你们为我送终,应当俭省从事。可用苇席装裹我的躯体,选择这儿山间僻静所在简单安放就行了,我的不净身骨不要靠近宫殿寺院,应当屏放在幽远的地方。”门徒们听了法师的遗言,个个哀哽掩面拭泪都以柔言宽慰说:“大和尚的气力还可以,尊颜又不异于平常,为何忽出此言,令我们伤心不已!”玄奘平静地说:“这个只有我自己清楚,你们怎么会明白呢?”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正月初一,这一天正是四年前《大般若经》开译的日子。想到大功已成,玄奘格外高兴,精神也显得特别好。玉华寺众僧还以为法师果真康复,都很欢悦,便殷切启请玄奘再能译一部巨典《大宝积经》。法师见众情恳笃,喜悦之下,即答应试一试。可是,仅仅译了几行,就感觉不舒服,只好慢慢合上梵文经本,有气无力地告诉众人说:“此经部轴也很大,与《大般若经》相近,玄奘自量气力不足,绝难办好此事,看来我的寿期已到,大限是不会远了。现在,我想去芝兰谷礼拜并俱胝佛像。”众僧面面相觑,无不潸然伤情。于是只好搀扶着法师向芝兰谷缓缓走去,玄奘礼佛完毕就回到住处肃成院。
玄奘大师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 终年64岁
正月初九傍晚,玄奘在房后跨越一小水渠时不慎失足跌倒,擦破小腿皮肤,遂被抬回寝室。从此病势愈重,气息微弱,沉沉昏睡,时有谶语梦话。
正月十六日,玄奘从梦幻中醒来,向守护在身边的玉华寺寺主慧德法师述说梦中备受佛神欢迎款待景况,又叫随身高僧嘉尚抄录他一生所译全部经论的目录,以及他敬造的俱胝佛像、弥勒佛像各一千帧素像等。嘉尚抄录完毕逐项念给他听,玄奘听罢闭目合掌自感欣慰便告诉门人说:“我的无常期已到,很想舍弃一切,请让有缘与会者一起前来吧!”于是玄奘将身外的衣物资财慷慨分赠给周围的人,还叮咛众人要广造佛像大宏圣教。
正月二十三日,玄奘又一次设斋布施舍赠,之后,命塑工宋法智在嘉寿殿竖起香木菩提骨架,然后玄奘向玉华寺僧众及同来的翻经大德、和尚门徒欢喜辞别衷心祷愿。他说:“玄奘此一有毒身躯深可厌患,所做之事已毕,不宜久住,愿以终生所修福慧,回施于有情共之于有情同生于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之而下广做佛事以至无上菩提。”言罢闭目不发一语。
二月三日,玉华寺检校翻经使人许玄备上奏朝廷云:“法师因损足得病。”二月四日深夜,瞻病僧明藏禅师见法师闭目默然合掌良久,随后以右手缓支面颊左手徐伸在左腿上两足叠放右胁而卧。此后便不饮不食祥怡寂然。明藏禅师轻轻拈取新棉细丝,小心翼翼地停置在玄奘鼻下仔细观察,几乎看不出一丝动静。
二月五日半夜,玄奘法师安然告辞人间,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终年64岁。
二月七日,坊州刺史窦师伦表奏玄奘噩耗,高宗闻讯为之罢朝迭声恸叹:“朕失国宝矣!”言罢呜咽百官流涕。第二天他又对群臣说:“多么痛惜啊!朕国内失法师一人释众摧梁四民无导师矣!此何异于苦海方阔而舟楫邃沉暗室犹昏而灯炬顿灭啊!”说着又悲叹不已。
二月十六日高宗下敕:“窦师伦所奏玉华寺玄奘法师已亡其翻经之事且停。已翻成者准旧例官为抄写;自余未翻者总付慈恩寺守掌勿令损失。其法师弟子及同翻经先非玉华寺僧者宜放回本寺。”三月十五日高宗又敕:“玉华寺故大德玄奘葬日宜听京城僧尼造幢盖送至墓所。”从此,《咒五首经》成为他一生佛经的绝笔,玉华山成了玄奘圆寂的圣地。玄奘因玉华山而成就功业,玉华山因玄奘而成为佛教名山。
经历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虽然当初那高大、瑰丽的宫廷建筑荡然无存,但玉华山婀娜的身姿依然,美丽的风光依旧,优美动听的传说故事世代传颂,玉华山因此而跻身于国家级森林公园、4A级风景名胜景区的行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
正如已故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赞誉的那样:“玉华宫这个地方,在我们赤县神州,是山明水秀,属于‘江山如此多娇’这个范畴的名山胜地,是大自然独垂青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表现。”玉华山集帝王、高僧、诗人及秀丽风光于一身,必然成为人们向往的名胜古迹。
有玄奘法师在此留下的遗迹,有大自然所垂青的秀丽风光,二者相得益彰。如今的玉华山,已经吸引了海内外越来越多的游人来此欣赏美丽奇妙的自然景色,参观拜谒玄奘法师留下的遗迹,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一定会得到精神与物质相互交融的最佳享受。(文:王赵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