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清净来禅修 回到当下一念静心成正觉

\

  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中,生活的压力和烦恼,让人们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也感受到心灵的禁锢。因此,一座座闹中取静的寺院禅堂显得弥足珍贵。

  身心清净 利益无量

  法门无量,无有高下,均不离戒、定、慧三学。禅之一法,直捷紧要,即戒即定即慧,平实直截,自释迦以来,就是佛法学修的枢纽。

  自佛法西来,经历了在中华大地上两千年的沉淀,早已融入了中国文化的骨髓,亦飞入寻常百姓之家,润物细无声,故太虚大师云:“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

  禅在当代,明心、调心的作用最为显著。在快节奏的、充满压力的生活中,人们始终面临着平衡自己和环境的关系这一问题。生活在不断膨胀、扩张的城市里,个人面 对着无常迁流,往往不知所措,于是有了疏离、封闭,有了痛苦、孤独。这正是佛法所称的“无明”所导致的“系缚”,而解缚最重要地就是“觉察”。

  当焦虑被觉察时,它便不再拥有那么逼迫的力量;当欲望被察觉时,它便不再让人歇斯底里;当悲伤的感受被察觉时,它便不再那么让人绝望。“觉察”,是一种更高 的意识。禅就是针对这种犹如“日月长明,只为云覆盖”的无明状态而提出,它在于对外境(包括自身)的态度,就是“于外着境,妄念浮云覆盖自性,不能明彻; 遇善知识,闻真法,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当光明到来时,黑暗不需要刻意祛除就自然消失。

  不仅如此,禅修能够修复紊乱的生理机能,调理紧张的身体状态,其作用十分显著。传统中医认为气功以静心为基础,通过动作、站桩及静坐的形式,从而达到强身健 体,防病治病的功效。而禅与气功养生有着很大的关系,禅有坐禅、行禅等各种不同的形式,“动中禅”与气功功法、六字气诀颇有相通之处。

  禅修之利益甚多,非口舌所能尽,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亲自实践,才能品尝这种从内心涌出的喜悦。古代禅师一偈曰:“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最终碎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

  辗转传承 古道新篇

  就历史而言,中国所传的禅法,大致有两系,一者是自东汉安世高、支谶起,依经论而说的禅法,发展至隋代,天台智者大师集其大成,创建了完整的禅修体系;另一系乃是菩提达摩以来“教外别传”的禅法,就是后来的中国禅宗。这两系下手虽异,悟则一味,相辅相成,接引了一千多年来的学人。

  早在原始经典《杂阿含经》中就有“三三昧”——无相心三昧、无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与观身、受、心、法四念处的法门。随着几千年的发展,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其《摩诃止观》与《童蒙止观》总结种种法门,流传千古,至今不衰。而南朝时期,禅宗初祖达摩来到东土以后,“以心印心”,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相继得法。

  六祖以后,南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六祖惠能提倡“坐禅”“禅定”不再拘于形式,而特重“心性”,从生活中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中体现出活泼的禅机,既为生活节奏快的红尘大众提供了方法,又注重将禅的实践逐渐落实当下,可以时时刻刻解决身心实际问题。到了唐末宋初,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家先后创立,尔后文字禅、话头禅、默照禅、念佛禅等形式的禅修也于宋元大兴。

  在禅宗发扬与制度化的过程中,禅修的场所、规矩都渐渐成为定制。在寺院中,聚众禅修之所就是禅堂,又称“选佛场”,即在这里能够成就大悟的佛。在禅堂里,还有钟、板、磬、木鱼等法器,用于传递讯号,维持禅堂秩序,这些法器的使用深受中国礼乐文化的印象,其声音悦耳清脆,传递信息明确,这些法器的使用还能避免大众说话,有助于心神集中,少打妄想。禅堂的钟悬挂在香案上方,钟下挂着一块厚木板。按这座寺院所属的宗派,其木板有对应形状,称为“五家钟板”。

  而在冬季,农事歇息之时,传统丛林就会“打禅七”,即是以七日为期,进行禅修“集训”。古代丛林常常五个七或七个七连续进行,终日坐禅,努力参究,直指生死根柢大事。彼时金山大彻堂、少林寺枯木堂、成都宗镜堂,为中国禅宗三大堂,延续禅宗血脉至今不绝,专修参禅者甚多。

  随着明清禅宗门庭衰微,唐宋禅僧的风光已难见到。到了近代,虚云老和尚、来果老和尚在扬州高旻寺参禅开悟,重振禅门,为祖师延续了“一领大衣”,高旻寺禅堂至今仍为禅和子参学的圣地。近三十年来,许多寺院禅堂的重建与禅宗行人的方便接引,为普罗大众亲近禅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譬如赵州柏林禅寺、黄梅四祖寺、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广州大佛寺、韶关南华禅寺、成都文殊院等寺院都长期开设有居士禅修班或禅修营,少林寺还在郑州市区内办起都市禅堂,对所有喜好禅修、禅文化的大众开放并互动,通过日常的传统禅堂修行方式,并开设各种讲座、仪式、参访、共修、诵经、联谊、放生等多种形式结缘大众,成为红尘中的一方净土。

  知方学禅 回到当下

  说到禅修的法门,实在是数不胜数。《童蒙止观》曰:“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止者,专注一境,观者,思维修,此止观之门,赅括万千修行法门。

  正如许多大德开示所言:学人如果想求得“戒、定、慧”,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这些方法称为“五停心观”,它包括了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这个方法自佛陀时代起就广为流传,利益了无数学人,更有百千法门,若能一门深入,日久功深,终得豁然。

  而当今禅修入门最为普及的方法是数息观,也称安那般那。这个古老的法门,是佛陀教授给其子罗睺罗尊者的法门,为《安般守意经》所明。修安般守意是从一数到十,一呼一吸则数一个数字,要念念分明,息息清楚,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我们就这样开始观察心的本质,进而无时无刻地专一觉醒,在观照呼吸之时,不要用任何方法来控制或强制呼吸,只要清楚地觉知到它的产生、变化、结束,只要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保持自然的频率即可,不是想象,也不是控制,只是去经验呼吸。用功日久,身心状态自然调和,呼吸会逐渐慢下来、轻柔下来,一般呼吸到了每分钟十次,心已经相当安定、平稳。而这一切这不是呼吸的练习,而是正念的禅修。

  初学禅修,打坐是最有效的方法,坐禅的姿势有很多种,最理想的无疑是双足跏坐与单足跏坐,但无法双盘或单盘的人,可以采用交脚坐、跨鹤坐、天神坐、如意自在坐、正襟危坐等姿势,但无论哪种坐姿,在学习禅修时,都必须调五事——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防难,善根难发”。

  禅修不仅仅是在禅坐中,一般禅修训练中也会把行禅作为重要的课程,在行走中慢慢学会觉察,学会以觉知力微细而警觉地行走,而禅宗的行香则往往是快速地行走,进行无所缘的禅修。不仅仅是坐禅与行禅,在站立、躺卧、饮食、沐浴、说话、排泄、劳作……无时无刻都可以保持正念,享受禅的乐趣。

  禅的体验很奇妙,在这段旅途中,我们会经历种种的境界,当心清明时,会经验到微细层面中的不断变化,我们在刹那间的生生灭灭,虽然如此,我们必须去觉知清明,不去执着或认同它。不评判、不分别——观察即可,它们就完全起不了作用,它们也许会继续生起,但因为我们没有做任何反应,它也无法干扰到心。所有的障碍烦恼,生起、消失,犹如天上的流云,而心如晴空,本来清净无染,如此心安住在平衡、轻安之中,并能静观生灭之流。

  而禅的精神,在生活中的每一处都会生动而有趣,但禅机无限,所见也高远,所行也真切,如实行去,尽得风流,祖师唯恐后人夸夸其谈,画饼充饥,老婆心切地教诲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

  禅法可修可证,亲切直截。切实进行禅修,对禅的理解就一定真切、深入、长远。只要在生活中坚持禅修,必定功不唐捐,当下心安,能够给身心带来种种助益,乃至于未来际,成就无上道果。

责任编辑:王冠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