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皮士之禅:“垮掉的一代”从东方找回精神家园

\
加里·斯奈德,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诗人(来源:资料图)

  致幻剂、摇滚乐、性解放的另一面,是禅与唐诗。相去万里的两者,以主流社会难以理解的方式结合在了一起,便成了披头禅、嬉皮禅,它属于加里·斯奈德,属于凯鲁亚克,属于鲍勃·迪伦,属于196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

  二战催生了一个空前强大的美国,但建立在军工综合体基础上的经济繁荣、科技领先,却无法遮掩冷战时代的精神痛苦和心灵异化:政治迫害、种族歧视、原子恐怖、女权运动、环境恶化……许多年轻一代美国人由此对美国社会制度、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传统艺术形式,甚至基督教教义都产生了怀疑。

  怀疑之外,他们以反叛的姿态挑战主流社会: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然而骨子里愤世嫉俗。他们常聚集于公寓或地下室,一边谈论社会文学艺术,一边吸大麻、酗酒,欣赏爵士乐;有时也在酒吧、咖啡馆吟咏自己的作品,或是成群结队去山林旷野,在自然乐趣中寻求心灵依托……

  但更多时候,他们以放纵感官享受的方式寄托自我,一切荒唐、淫乱的行为,都被视为超凡人圣。核心成员威廉·博罗斯渴望体验犯罪行为感受,曾参与贩卖盗来物品、致幻毒品,并吸食鸦片;凯鲁亚克参与过一起杀人案,因协从犯罪而被捕;金斯堡家中堆满偷来的东西,他曾驾驶载满贼赃的汽车,直到做出更疯狂的举动,在精神病院被实施胰岛素休克疗法……

  这就是杰克·凯鲁亚克在其畅销书《达摩流浪者》中描绘的“披头”(beat),也即“垮掉的一代”。“beat”象征当时节奏疯狂急促的爵士乐节奏,同时也表达世界末日快到时的绝望感受。

  但披头士们很快意识到这种寄托的荒诞与无力。预期的幸福与充实没有实现,却更感沉重的失落和不安。然后,他们继续在漫长的精神苦旅中沉沦挣扎,“即使是最粗俗和最虚无的成员,也毫无例外地关心精神的归依和信仰的依靠”。

  几乎与披头士群体同时出现在美国的,是日本禅师铃木大拙。

  铃木自1893年起,一生致力于向世界传播禅学,因而被称为“世界的禅者”。

  那一年,23年的铃木大拙初次亮相芝加哥“世界宗教会议”,就以对佛学的深刻理解与对英文的娴熟把握,折服了美国学者,他首次将因果、涅槃等名词,用英语精准地介绍给了对此闻所未闻的西方人。

  肇始于铃木大拙的日本禅宗西渡,由此在美国生根、发芽,经历1930年代的短暂兴盛和1940年代战火中的禁绝后,1950-1958年间,铃木大拙再度来到美国,执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余暇则口说笔书,在各大城市讲演禅法。

  禅宗由此开始在美国流行,禅寺、禅堂、禅宗学校、禅定中心不断出现,许多著名大学也开设了禅宗研究机构或团体,且逐年增多,还定期编译出版禅宗典籍目录。

  而披头士们的禅缘,也由倾听铃木大拙的禅法讲演开始。

  与西方传统信仰迥然不同的是,禅宗注重切近人生的问题,也即如何止息烦恼、获得快乐自在的生命,其认为世界缘生缘灭、无始无终——而它又恰好在西方思维传统中强调的秩序和逻辑被打破时出现,“是应时的苦口良药,可化解战争所带来的恐惧感,并松懈二元对立的紧张、改变他们的念头”。

  披头士们很快接受了这种能让人产生圆融无碍,及鼓励从人生体验中学习的迥异宗教,他们前往加州北海岸广大山区,在无边的西部天空下乞灵于禅宗,将疯狂与智慧相结合,将自己置身于超脱玄妙的神秘境界,借助“禅”到达了世界的另一端,规避被现代文明驯化的命运。从而实现灵魂的最终圆满和完善。

  尤其是禅宗三祖僧璨《信心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是直接否定了善恶二元论的警语,特别得到披头族的认同。

  从禅宗出发,他们更将目光投向了其背后陌生的东方传统。其核心人物如凯鲁亚克、金斯伯格、加里·斯奈德等人,都在那段时间去了东方游历,修行禅定、静坐默想,以求得精神解脱。

  尽管披头禅被人笑称是进口的二手货,不是正统禅,但正因他们的热忱与疯狂,始有后来在美国各地禅中心如雨后春笋般的林立,在嬉皮风盛行的1960年代成为一股热潮,而禅也因此走进了英语词典,名为“zen”。

  至于披头士们的禅,则被称为Beat Zen,也就是“披头禅”,其得名于铃木大拙学生艾伦·瓦茨的同名著作。(文/毛剑杰)

责任编辑:王冠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