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居士
如果我们有信仰教育的话,我想《维摩诘经》会是一部引发学生思辨的教材。
举例来说,大家比较熟悉的是《维摩诘经》的“问疾品”,就是文殊师利去探病那段。因维摩诘生病了,那个病史假装的,他其实是要用病来说法。然后文殊师利去看他,并且问他:你修行不是很成功吗?修行成功怎么会生病呢?接下来他们就围绕这个“病”的问题开始有了很多的对话,这是一个思辨的过程。
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叫做“病”。病与健全是相对立的两个观念。我们说这个人很健康,我们说这个人生病了,生病了就是不健康。而修行就是为了要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为什么维摩诘会生病呢?
一开始,“病”的概念就界定了,当然这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维摩诘就回答说,“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因为众生都病了,所以我也生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病的概念是转换了,他不是不健康,他是不愿意健康,因为他要去担待,就必须去感受所有众生都在生的那个病,他要去感觉那个病,要跟大家一样是在生病的状态中,去了解所谓病——这里已经开始有了对健康跟病的不同的思考。
后来文殊师利又问,那你什么时候病会好?维摩诘回答,等待众生中的最后一个人病好了,我的病就好了。我们讲的“大乘佛学”就是从这里开始,就是“我愿意是最后一个健全的人,最后一个健康的人”,他要去担负人间最大的病痛与灾难。我想,在基督教也有类似的思想,耶稣说他被钉在十字架上是为了赎回人类的罪。
当维摩诘被问到为什么会生病的时候,他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因为我有太多人世间的痴爱。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句话,维摩诘讲的根本是一个人性的本质,也即是说众生所生的病,就是因为我们有痴有爱。痴是没有办法看透彻,爱就是有太多的牵挂,可能是父母,可能是兄弟姐妹,可能是情侣、夫妻,可能是师生,可能是物质,可能是修行——因为种种牵挂,心就不够清明,所以“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我自己在读这部经时受到很大的感动,也从中了解到原来我也在生病,对修行业就没有那么大的自满。过去在大学偶然打打坐,到庙里住,觉得自己修行不错,还洋洋得意。可是读了这部经以后,觉得修行本身是一个漫漫无期的自我反省过程,绝对不会是急功近利,马上有结果的。
如果进一步做更深的思辨,我会建议读《金刚经》,那思辨更细腻,一直在正反正反,永远给你一个东西再打破,然后让你知道拥有以后又失去的那种空的感觉。任何一个伟大的宗教,都要经历一个巨大的破灭,才知道什么叫做空,否则的话那个空就是假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