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居士 胡立新(图片来源:新华网)
书法家 胡立新作品(图片来源:新华网)
向学诚法师赠送书法作品 (图片来源:资料图)
有人说,他是这个喧嚣时代中的“灵魂拓荒者”,而他自己却说,他只是用诗书画来弘法、布道的修行者
在位于北京东二环的工作室“新景斋”采访胡立新先生时,他刚刚参加完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件中式上衣,手捻一串菩提,笑容豁达、目光澄明。他是书法家、画家、诗人、大居士,而在记者眼中,他更像一位儒雅慈祥的长者。
他的工作室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藏品,从佛像、香炉、瓷器到各式杂项,令人眼花缭乱。伴随着淡淡的墨香与茶香,他与记者畅谈起书画艺术、诗词文学、儒释道哲学与人生的智慧。
以艺悟禅
“我的生活很简单。”胡立新笑着说,在工作室里喝茶、作诗、挥墨、参禅,诗书画对他来说,与其说是一种闲情雅致,不如说是内心修行参悟的表达。
工作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幅他的国画作品:一株荷花正热烈地绽放,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让人的心情瞬时安静下来。
荷花一直是胡立新偏爱的题材。不同于传统的墨荷,他用色大胆,不落俗套。他笔下的荷明艳恬静,空灵简洁,看似随意的笔墨晕染之下,仿佛透出江南夏季的雨意。
他也画人物,多以宗教题材为主。他笔下的罗汉、禅师,各具姿态,造型夸张,但神态与性情却呼之欲出,充满拙朴的意趣与引人回味的禅意,在深厚的笔墨功底承载之下,大胆突破,用随性挥洒的线条笔墨抒发人性的释放。
除此之外,他的国画作品题材广泛,不拘一格,有江边渡鸦、荷塘归鹰、梨花蝴蝶、水中游鱼,有山林茅屋、松间幽壑,也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寿桃、螃蟹……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一花一草,他都信手拈来,直抒胸臆。
胡立新的书法更加值得称道,真、草、隶、篆、甲骨、简书、金文皆长,尤以籀篆自成一体。
他的籀篆书法透着浓浓的古意,既有金石的苍劲,亦有汉隶的温润,评论家吴川淮曾如此评价:“他的籀篆书法,在视觉的变化上,有自己的想法,打破了传统篆书的匠气,其书法线条和字体结构呈现出典雅清纯的妙相。”
为什么会钟情于并不多见的籀篆?这与胡立新的治学理念息息相关。他一直认为,治学最重追本溯源,不管书、画,一定要从追溯远古的文化开始。而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籀篆,正是中国书法的重要源头。
书法启蒙时,他也和很多习书之人一样,大量临帖,写行、楷。但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钻研,他逐渐回归到古文字的源头,研习碑文,并大量临摹甲骨文、金文、篆书。他认为,当今的中国书法界有“重帖轻碑”的现象,这其实是一种误区。古文字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祖师爷”,只有把古文字研究透彻,在书写的探索中不断溯源,才能形成对于中国书法的深刻认识。“这样你的书法里会有古典的美,有精神的美,从笔法上讲才可以千变万化。”
传世至今的甲骨文不足2000个,也就决定了用甲骨文和籀篆进行长篇书法创作会受到限制。为此,胡立新创造性地提出可采用考确字、假借字、古今字、同源字、金文字、小篆字等来借鉴。为了考证每个字的写法,他翻遍了《甲骨文字典》《金文字典》《说文解字》《康熙大字典》等古籍资料,对每个字的每种字体,既系统研究,又相互映照。
“古体与异体相融,假借与简繁相叠”,正是因为他对于中国书法溯源和古文字学的深入研究,使得他的书法作品通篇不拘一格,自成体系,并积累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了《胡立新书文集》、《中国佛教书画流变与当代书画艺术创作的禅境》、《胡立新谈甲骨文书法》、《三教圆融通达,而为书法大美》等著作。
诗意人生
与许多书法家的创作有所不同,胡立新的书法题材多是自创诗词。同他的书画相比,他的诗词创作量同样颇为惊人,题材内容既有对儒道释文化及个人修行的思考,有对自然美景的抒赞,也有对生活中点滴美好的记录与感动。
闲时泡茶,他写下:“杉林小憩一茶啜,方便风开空色来”,“屠隆隐居茶禅偈,十方世界清凉风。”
怀念儿时江南的田园生活,他写下:“寻遍野山坡,不见牛尾影。山花笑点头,身在牛背行。”
离家十几载再回故乡时,带着久别重逢的感动,他写下:“新春漏迟迟,万象似相识。千家笑语盈,江南夜无眠。”
夜深伏案,他作一首《夜听叶声》:“夜静庭阶空,但起枯叶动。只因一心轻,行走不借风。身到无穷处,自令灭欲残。君入深坐时,柴门通幽山。”
他的禅诗,并不是遁入空门避世以求解脱,而是以佛家的智慧破除世俗中的困惑、烦恼和贪婪。正如他诗中所写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从他的诗句中,处处可见这种智慧的闪耀:“此身入禅定,破污一空心。结果自然成,朝霞满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