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检尼师:奇香分馥的汉传佛教首位比丘尼

\
净检尼师法相(资料图)

  净检,俗姓种,名令仪,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父亲种诞,曾出任武威(今甘肃武威)太守。净检自幼时就好学不倦,丈夫早逝,孑然一身。因家境清寒,她不得不常为官宦子女教授琴艺、书法作为生计。她听人演说佛法,虔心信奉,乐于受教,只是苦于无处去咨询请益。

  后有高僧法始,精通佛道大义,于晋愍帝建兴年间(公元313—316年),在宫城西门外立寺定居,净检便去造访他。法始为她宣说佛法,她也因此而朗然彻悟。净检意欲趁此强健之年参经悟道,追求佛法功德利益,就从法始处借来佛经诵习,并很快洞悉了它的奥旨。

  一天,净检对法始说:“佛经上说有比丘、比丘尼二众,我是个女子,能否归依佛门,请指点迷津。”

  法始说:“是的,西域佛门中人有男也有女,中原区域则不具备这种成法。”

  净检说:“经书上既然说佛门中应有比丘和比丘尼,难道我们这地方有甚么不同的法吗?”

  法始回答说:“外域人说比丘尼有五百戒,而比丘仅有二百五十戒,这恐怕应是这二者之间的差别。至于具体情况,我当为你去问另一和尚。”

  被问的和尚说:“僧与尼受戒,大同而小异。倘不得其法,也就定然不能受戒。尼有十条戒律,当从大僧处受戒。但若是没有大僧,尼僧便无依止师了。”

  法始回来告诉了净检,净检就依那位和尚的说法,剃发而从之受戒。当时与她志向相同的共有二十四人,一齐受了戒,并在宫城西门共建竹林寺修行。由于当时晋土仅在此寺有比丘尼,没有其它尼师施教,因而她们便一起请教净检,由此成就佛门功德利益。

  法始所说的那位和尚,乃是西域僧人智山。他居住在罽宾国(今克什米尔一带),秉性宽和,心智聪慧,素习禅诵。晋怀帝永嘉(公元307—312年)末年,来到中土,以化缘维持生计,语必以弘扬佛法为职志。当时中原佛法初染,风化未全,信徒们体验都较肤浅,还不知向他请教佛理。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他西行返回罽宾。嗣后,天竺佛图澄又来到中原,宣述智山和尚的道行德业,听者无不为当初未能当面聆教而感到遗憾。

  净检教化徒众,清雅而有节度。宣讲佛法以施行教化,宛如风行草靡,受教者无不倾倒,得益匪浅。东晋成帝咸康年间(公元325—342年),有僧建和尚,在月氏国得到《僧祇尼羯磨》及《戒本》。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二月八日,他在洛阳将其译成汉文。当时,外国僧徒昙摩羯多在京都为僧尼立了戒坛。晋僧徒释道场,根据《戒因缘经》的戒律条文,对昙摩羯多提出疑问,认为他这样做于佛法有所不通。于是昙摩羯多浮舟到了泗河,因立戒坛。净检等四人也一起到了戒坛,在船上受了具足戒,史称船上受戒,这样就正式成为比丘尼了。中土比丘尼,就是从净检开始的。

  在她进行受戒仪式时,有异香芬馥徐徐袭来,在场的人都闻到了,一个个欣喜万状,惊叹不已。因此异事,净检就更受人们的景仰,她又善修自己的戒行,诵习经典,孜孜不已。她所得到的供养虽然很多,但总是随得随散,常常是先给别人,后给自己。

  晋简文帝咸安末年,人们忽又闻到以前那种芬馥的奇香,并看到红光冉冉升起。见一女子,手执五色花束,从空中翩然而下。净检见状,十分欣喜,就对众尼说道:“你们好好处理未来的事,我现在先行一步了。”于是和她们握手辞别,腾空而上。她所行之路,宛若一道彩虹,直接天边,良久始散。卒时,她已七十岁了。

  (选自《比丘尼传》梁代释宝唱撰)

责任编辑:王冠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