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禅学社:明贤法师三谈龚琳娜的“显正”价值

2013-02-25 14:37  来源:人大禅学社

  二、同名影射产生对佛法出离心的误读,佛法于当代引导正能量的价值。

  在《回应还“法海”清白不是小题大做》、《蛇年注定是我们了解究竟真理的年份》二文中,辨析主要围绕以下三点质疑展开:1、此法海非彼法海;2、歌曲的取材来源于民间传说,该负责的不应是当代人3、区区一首自娱自乐的小歌,何必小题大做。仔细分析,法师的回应给人带来的启发远远超出戏谑事件本身。对此笔者将文中观点总结为三方面来谈:

  1、由“此法海非彼法海”引发的对同名认知的思考

  大众是否能够区别真实的法海禅师与艺术中的“法海”形象?歌者包括很多网友本着艺术独立的态度,认为“法海”只是艺术形象,并非历史上真实人物。事实真的如此吗?对佛教与艺术双方都有对等了解的人自然不容易将“不懂爱”的信息与僧人直接挂钩,但对大多数不了解佛教的人而言,歌曲传递的信息直接导引了他们对佛教的认知。

  这样的“同名认知”造成了事实上的影射作用。如果了解文艺作品中“法海”形象的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艺术的法海”在不同历史阶段承载了不同的价值观,但“大多数艺术作品引夺了大众对于“法海禅师佛法意义”方面的知情权,并以讲唱戏曲等方式广泛传延,本色法海禅师的精神内涵被逐渐消解,并被冠以不同时代的大众意愿,仍用法海禅师实名,却拒绝了禅师真实的佛法意涵。”

  “法海”禅师从《警世通言》里降妖除魔的正面形象逐渐演化为“封建伪善”、“干涉俗世婚姻”的代言人,与明清以来人们冲破礼教束缚的愿望有关。

  但为何将这一愿望强加在佛教僧人的头上?根本源于社会对佛教“出离心”的误解。法师文中对此所做阐述非常精辟:

  “佛教二真理”(二谛——神圣、世俗)的和谐精神,在深度认同人世间的不圆满性时,铺开对于生命真谛的全面追求……佛教的出离精神,是化解自我入世和出世矛盾的一种具体努力,佛弟子在这种内心张力的消解中前行,佛教的出离心,不可能形成如“艺术法海”般对于大众情感的强势干预。不只不干预,还时刻关心大众生命的安乐与否。

  出离心,是在独立状态下进行“存在大反思”以后,才诞生的生命关注。这种负责任的关注同样面对所有人。如此重要的生命责任和反思,是宝贵而不该被调侃的!但不少文艺作品的“法海描述”,径直将其拉到了佛教精神的反面,是“不符合佛教精神的典范”,这是法海禅师身上不可能发生的事,却被一直附着在法海禅师的名义上,这种扭曲现象是不应该继续的……何必非要用佛教形象来反衬情感的真善?何必非要将佛教僧人假定成为情感矛盾的制造者?”

  由此可见,人为制造人间情爱与佛教出离心的对立,实在与佛法精神背道而驰。反对调侃佛教,并非否定真善,肯定伪善,而是说塑造“封建伪善的僧人”形象只是历史的产物,并非当今时代的需要。

  对照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思凡”事件,两岸法师呼吁尊重佛教的原因如出一辙。无论是僧尼“思凡”还是“法海不懂爱”的戏谑,佛教界所抵制的都是对佛教由来已久的误读。当然,对历史的梳理不是为了翻陈年旧账,要求道歉也并非令歌者个人来承担历史责任。只是如法师所说:“已经作古的人所犯的错误,和已经有一段历史的错误,不能成为今人将其延续的理由。错误虽然不是在这里开始,但我们探讨的是:在这里结束!”

  2、文艺创作自由、大众娱乐的责任与尊重宗教

  有人说,一首歌而已,并没有多大影响,何必小题大做;有人说,此次宗教干预了文艺创作的自由。无疑,这样的质疑并非公允。因为,“当一首歌被有意识地安排出现在大众传媒上时,它的作用就再也不是自娱自乐了”。

  今天,我们实在不应轻视大众传媒“燎原”般的影响力。各种文艺作品风风火火在大众面前迅速露脸并转瞬即逝,但各种符号却在人们心中集体交织成一片芜杂,这些影响并不会随消逝的音乐而去,相反一点点植入人们心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法海你不懂爱》以极为直白的歌词和简单的旋律在人脑海中挥之不去,而《金箍棒》的现场演绎版更是“以娱乐之名,将人们心目中珍藏的美善的佛教文化符号一个个毁灭殆尽”。这怎能让人不为之深忧!

  可见,文艺作品带来的深远影响不可小视。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作者,在这方面都应谨慎抉择。艺术应当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但不能毫无底线;大众传媒可以采取市场运作,但不能不讲道义。

  我们看到,今日社会热切地呼吁“正能量”。这些因心灵长期干涸而发出的真切呼声,却总是被不负责任地用低俗、恶搞来随意敷衍。而佛教具备的导俗向善、净化心灵的作用,正可以弥补和挽回不良之风造成的影响。

  如果佛教因此被扣上“干预艺术创作自由”的帽子,那是否可以反过来说,不负责任的艺术创作和传媒运作干预了佛教净化人心、引导真善、巩固道义基础的积极作为。

  其实,站在真善美的基础上看,文艺与宗教本应该有着一致的方向,彼此如能互相尊重,那么对于双方和社会来说,大家都是赢家。

  3、  佛教的社会价值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再次对比“思凡”事件,由《法海不懂爱》引发的讨论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更高的基调和更宽阔的视野,那就是对文化本身的反思。

  《回应还“法海”清白不是小题大做》一文谈到:“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参与到国际社会的沟通与交流。此时,我们不仅需要热切地迎接传统文化回归,同时更应该将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贡献给世界。

  借助文化传播的正能量,我们祖国展现给世界的,就不仅仅是经济的逐渐富足,更有着璀璨文明的大智慧,与博大深广的人文精神!”

  以上的美好愿望不仅需要文化界的努力,宗教更应在其中发挥积极的影响。这一点其实并不陌生,比如我们所了解的自由平等、诚信公平等西方价值观都有其宗教精神在背后提供深刻而有力的支持。而从本国历史来看,佛教对中华文化更是做出了不可轻视的贡献。《蛇年注定是我们了解究竟真理的年份》一文从思想、文学等角度分析了佛教产生的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以宗教信仰的情怀,培育和规范人类现世生活的价值标准,而通过对终极价值的追索,则可形成作为个体的“道义”取向,既远离轻浮戏谑销蚀民众精神诉求的品位,也避免肆意调侃抽去民族精神境界的基石。

  道义的契约意识的需求,不仅维系着文艺创作的底线考量,有些时候,甚至也提示在丰满物质享受中已然迷失人生方向、无法驾驭繁盛物质文明冲压的人们,需要选择回归内心、回归传统。”

  这是一种对传统文明和文化自觉追根溯源的反思,而正本清源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面对当下和未来。这此谑佛事件和由此引发的讨论“给我们带来的不是无尽的烦恼,而是至关重要的绝好机缘。它唤醒了佛弟子护法爱教的觉悟和决心,也唤醒了大众珍惜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勇气”。

责任编辑: 李兴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