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评析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匡胤像(图片来源:资料)

  ◎宣化上人讲述于一九八七年九月十二日

  宋太祖姓赵,名匡胤。河北涿郡人。容貌雄伟,性情豪迈,不喜读书,好舞刀剑。其母训曰:“多读经书,将来报效国家。”胤曰:“治世用文,乱世用武。方今天下大乱,正是用武之时。”后投军,为后周大将军。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为皇帝。了解五代,武人跋扈。赵普为相,以强干弱枝政策,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文人统领军队,武人无能发挥。因之,异族侵略,赔款求和。然学术发达,兴起理学。帝信佛教,派僧赴西域求梵本经文,又遣张从信于成都雕刻大藏经,经历十三年而成,计有四百八十函,五千零四十卷,后称蜀版。

  赞曰

  天赋异禀 习武弃文 偶遇高僧 指引迷津

  投军报国 为众献身 功成业就 登帝王尊

  又说偈曰

  雄才大略壮山河 奠定宋朝数百多

  身为将帅先士卒 自作君王舍死活

  崇佛敬僧弘正法 尊德乐道修多罗

  杯酒解甲归故里 霸主权术笑哈哈

  宋太祖姓赵,名匡胤,容貌生得很雄伟,为人很豪迈,有点行侠仗义的作风。他的性情生来就不愿意读书,而好舞刀剑,耍刀弄棒,母亲不太喜欢他这样,就教训他说:“你应该多读经书,将来好报效国家。”他就对妈妈说:“太平治世的时候,应该用文;兵荒乱世的时候,应该用武。现在正是天下大乱的时候,学武正有用。”他年纪轻轻时,东奔西走,找不到一个适当发展的机会,正在穷途末路的时候,遇到一位僧人,这位僧人一看到他,就说:“你相貌这么奇特,将来有机会做皇帝。你可以往北方去投军,报效国家。”

  于是他就去投军,做了军人。这时候正值五代后周,他立下很多军功,所以官位扶摇直上,做了大将军。后来周世宗去世,继位的皇帝年仅七岁,不懂事情,所以国事落在一些老臣手里。这时朝廷派赵匡胤出征契丹,他率军在陈桥这个地方扎营,部下就给他做了一件皇帝所穿的龙袍,在他喝醉酒的时候,把这件龙袍穿到他身上,这叫“黄袍加身”;等赵匡胤醒了,将士们跪在地上呼万岁,于是他就做皇帝了。

  人都有这个毛病,没有得到就想要得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了,因此心里总是不平静。他当上皇帝之后,又怕失去皇帝位,有鉴于五代时军队将领十分跋扈,常常发动兵变,推翻政府,弄得兵荒马乱,人民涂炭。宋太祖怕重蹈覆辙,所以不信任武将,怀疑他们会造反,就用丞相赵普的计策,实行“强干弱枝”的政策──树干要坚硬,树枝要柔软,也就是军权由皇帝直接掌管,并削弱地方的武力。所以他在一次酒宴中,把所有的大将军,这些武人权力都解除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注1)。这个典故,方才周老师已讲得很清楚了。

  解除了武人的兵权,他又重文轻武;因为他做事情不是太过,就是不及,以前是重武轻文,在得到天下以后,又重文轻武,用文人来统领大军,所以武人就没有地方发挥他们的抱负和能力。因为这样偃武修文,不重视国防,所以就被异族侵略;外国来抢天下,宋朝没有什么武备,只好赔款求和──这就是因为宋太祖怀疑所有的武人都要造反,所以不给他们权力,因此引狼入室,被异族侵略,唯有赔款求和。可是也因为宋朝偃武修文,所以学术很发达,尤其是理学的兴起;但是理学高唱口调,尽讲理而没有真实实践的功夫,所以国家也就软弱了,才引起外族侵略。

  宋太祖本身笃信佛教,曾派遣僧人到西域求梵本的经文,又派遣张从信在四川成都用木板雕刻《大藏经》,历十三年完成,总共有四百八十函(也就是有四百八十个书套),五千零四十卷。这是《藏经》用木刻板的开始,因为是在西蜀刻出来的(四川,简称蜀),后人称这一种《藏经》为《蜀版》;以后明朝、清朝也陆续都有刻版的《藏经》了。

责任编辑:张玺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