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仁波切(资料图)
现在我们来讲一些灌顶的事情,梵文的灌顶称为 Abhisheka ,表示“丢掷”或“倒入”。一般来说,灌顶几乎就像是加持,但若以我们刚刚所说的这些逻辑来谈,灌顶便有奇妙的作用,它超越加持,它是一种引介。如果你不认识某个人,你的朋友介绍你们认识,因此你就多了一个认识。就像这样,你不太了解许多事,比如说你并不了解水,因为你被自己定义的水所困住。水可以是很灵活的。因此为了要将水的灵活性引介给你,金刚乘把水当作一种所依物。因此这传达给你什么?它将生命经验的真实自性引介给你。它告诉了你什么?从无始劫以来,我们即有无明,从无明而有五种不同的情绪,贪嗔痴慢疑。当这五种情绪增长、成熟时,它就成了五蕴。接着我们便有贪欲,对自身非常执着,我们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如此珍贵。
我们不仅对自己的身体执着,有时对别人的身体也执着,即使它充斥着粪便与血脓。如果我们把身体解剖开来,其实是没什么东西可执着。我们执着身体的哪一部份呢?这个身体其实本来就不漂亮,如果你都不管它,它会变脏、变臭、变得恶心。然而我们真的有很多执着,我们变成身体的奴隶。当它冷了,我们会找东西来盖;当它饿了,我们会去吃点东西;如果有人敲你一下,你就生气。特别是,如果有人敲你,你就期待那个敲你的人要说抱歉,如果他没说,你就会很生气。如果那个人向你道歉,即使他把你打得很重,就这么几个字的抱歉,便把你刚才所有的痛苦都带走了。我们的心就像小婴孩的心一样。也许事实是,你以为某人敲你,对吧?而你期待那个人要说抱歉。但也许他不知道他打到你,也许他说了抱歉可是你没听到,也许他认为是你该说抱歉。所有这些情况、状况使得生活变得非常非常复杂,这一切都因为我们有执着。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头撞到墙,你通常会怪罪哪一方呢?我们通常会责备这个墙怎么这么硬、怎么不会动,我们从来不责备自己,也不会骂自己的头怎么这么软。头撞到墙的这个痛,如果没有这个头,就不会撞到墙,也就不会痛了,所以你要负部份的责任,因为你有这个头。而我们从来不这么想,我们都是责备别的东西,然后感到生气。对墙来说这不会怎样,但如果是对众生(生命体),情况就比较困难了。
我们刚刚提到五蕴,以上所说为色身,讲这些会令人想睡觉,所以我不打算通通讲。抱歉。五蕴的其中之一为识蕴。识蕴也很无明,所以我们必须要清净它,我们必须要清洗它,就像洗衣服一样。但是当你要洗衣服时,你洗的是什么?不是洗这些衣服,而是洗脏东西。衣服怎么可能被洗呢?你只是洗掉脏东西而已,你不想要这些暂时的脏东西。就像这样,你净化识蕴,而不是清洗识蕴,你把这些识蕴的脏东西洗掉。以喜金刚的传统来说,识蕴的脏东西就是愤怒,愤怒必须要被洗掉。要用哪种肥皂和水呢?阿毗佛。不过此时你是无明的众生,你不能说:“喂,阿毗佛,你来帮我清洗我的愤怒吧!”
既然一切都是心,你便创造一个阿毗佛的模样,蓝色、具足一切佛的功德。除此之外,你也把它转化成一个宝瓶,有一些水,因为你认为水能清洗东西。所以金刚乘是用这个方法。接着你喝下去,它会洗掉这些脏东西,这会变成什么呢?当你洗衣服的时候,你把脏东西洗掉;脏东西被洗掉以后,这衣服变干净了吗?是这样吗?不,衣服从不会变干净。因为,我说过,衣服从未脏过,脏东西不是衣服,脏东西是脏东西,衣服是衣服,脏东西和衣服是分开来的。正因为脏东西和衣服是分开来的,所以才有可能把脏东西洗掉;如果脏东西是衣服,就不可能洗掉它。由于衣服从来没有脏过,衣服怎么可能变干净呢?因此最后,你领悟到衣服就是衣服,领悟到识蕴就是阿毗佛,这个佛的能量就是镜子一般的智慧(大圆镜智)。五蕴、五方佛、五种智慧、五种情绪(五毒),五种法饰、比如莲花,五色,所有这些五个、五个凑在一起,你就了解什么是灌顶。不要认为这些东西是在外面,这些都在你里面。这是有关灌顶的简介。
接着简单说到禅定。禅定是“觉”的连续,禅定并不表示要像我们所做的那样,打直、盘腿、闭眼好几个钟头。你必须要专注,这是你首先该要有的。如果没有专注(止),什么都做不成。现在,你们有些人似乎很专注听讲,所以你以为你的心并不散乱。一般来说我们的心十分松懈,但当我们开始要禅定时,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干扰。比如说,现在大家都专注于我,不要散漫,就这么几秒钟(暂停)。你开始散漫,你开始更清晰地听到噪音,为什么?这并非刚出现的念头,我们以为静坐时才开始出现妄念。事实并非如此,你只是这才知道有妄念而已。因此我向来都跟学生说:“你所认知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有个散漫(游荡)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