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龙象腾骧

\
法源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
法源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在法源寺里,有着中国佛教的最高学府,有着一群志存高远的僧人,他们为正法的传承,奉献了青春与热血。

  法海探真源

  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名称。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赠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崇福寺”。满清立国后,朝廷崇戒律,在此设戒坛。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授戒法,并正式改为今名“法源寺”。1949年以后,这座千年古刹得到政府保护,多次拨款维修。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这里成立。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会议也在这里召开。1980年,创办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使之成为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的中心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正,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后有光环,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妙像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堪称上乘。

  法源寺内收藏了众多名贵的佛教典籍及艺术品,特别是大悲坛内陈列的大量佛经,数量众多、版本珍贵。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宫殿,这里陈列的历代佛像、石刻及艺术珍品有: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佛坐像,有东吴时代的陶魂瓶,有北魏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像、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国宝级珍贵文物。另外还有各国赠送的经像文物。最后一进殿堂是藏经阁,大殿全部用青砖铺地,阁上供奉着三大士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的艺术精品。阁内珍藏明、清时期所刻藏经。1980年5月,日本国宝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时,曾在这里供奉了七天,有16万信徒和群众前来瞻仰、膜拜。

  清代康、乾之后,法源寺就不只是北京著名的佛刹,而且以繁茂多资的花草树木名冠京华。乾隆初年以海棠最盛,洪亮吉诗云:“法源寺近称海棠,崇效寺远繁丁香。”待到同治、光绪之后,直至1949年前,未能源寺则专以丁香称雄京城,前庭后院所植丁香,被称为“香雪海”,芬芳浓郁。在五月间花事盛时,那庭院中宁静而馥郁的气氛,那淡紫、淡碧的香雾,活现了“禅房花木深”的名句。在寺院中看花,别有一种肃穆的情趣在其中,与公园中的花事区别巨大。法源寺的花木之冠则是天王殿前的一株白皮松,树龄近千年,树干两人也无法合抱,枝叶繁密,高耸入云。

\
中国佛学院(图片来源:中国佛学院)
\
法源寺古迹(图片来源:资料图)

  中国佛学院

  中国佛学院是以培养僧才为目标的高等佛教院校,1956年在法源寺创办,第一任院长是喜饶嘉措大师。当时设本科、专修两科,来自全国各地寺庙的100名学僧在这里学习。1961年设研究部,1962年开办藏语班。到1966年停办时,已培养毕业生300人,他们现在大部分在各地寺庙中担任住持和寺庙管理工作,少数从事佛学研究。1980年,中国佛学院恢复招生,先后设立专修、本科和研究班,招生的对象是高中毕业或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已有相当时间的出家经历、信仰坚定、律仪端正、品学兼优、爱国爱教的青年僧人。近二十年来,中国佛学院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爱国爱教,弘法利生”为教学的指导方针,培养学僧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具有较高的文、史、哲知识水平及佛学造诣,使学僧在德(包括宗教情操)、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成为适应国家和佛教需要的佛教学术研究人才、寺院管理人才及海外联谊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

  1997—1998年,中国佛学院教学楼在寺内建造起来了,教学楼总建筑面积为2348平方米,地上一层半,地下半层,按8度抗震设计,全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了与法源寺这一古刹在建筑风格上相协调,教学楼为仿清宫廷式建筑,在装修上则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法,房顶采取拱顶式的采光,与多功能厅内由大理石制成的莲花图案相辉映,在柱基、柱头、栏杆上采用莲花或等佛教图案,使整座大楼充满浓厚的佛教氛围,给人一种清新、宽敞、庄严的感觉。教学楼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计有八个教室,可藏书30万册的大书库,能容纳200人的阅览室,可容纳300人的会议厅,以及院长、副院长、教务长、教师办公室和视听室、多功能厅等。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承载的是莘莘学子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利乐有情的理想。教学楼正门内树立着一块红木制成的屏风,上书赵朴初院长“知恩报恩”的院训,十分醒目。

  “知恩”位列校训之首是期望全体法师、老师、学僧及员工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应想到自己应怎样做人,要做“有道德”的人,要做感知和报答四恩的人。《大智度论》云:“知恩者生大悲之根本,开善业之初门,人所爱敬,名誉远闻,死得生天,终成佛道,不知恩者甚于畜生也。”可见,知恩的重要性。“报恩”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利益他人,来回馈社会。具体到佛学院里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来说,就是教职员工,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学生志存高远、勤奋修学,为将来走出校门发挥住持正法、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大用储备资粮。

\
妙相庄严(图片来源:中国佛学院)

  法苑诸英华

  中国佛学院本科每两年招生一次,每届招收学僧四十五名,有两个本科班,一个研究生班,2014年开始招收博士生。

  二十年来,从法源寺僧寮设立阅览室开始,发展到目前在佛学院教学楼拥有三个藏书库、一间600平方且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阅览室,另有办公、微机用房和28台套计算机等设备,20余万册藏书。虽说筚路蓝缕,历程艰难,但在赵朴初等历任学院领导关心支持下,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佛学图书馆。这是中国佛学院自主创办的佛教图书馆,是一所以主要收藏佛教经籍及与之相关的文史哲图书资料,为佛学院法师及学僧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服务的中型专业图书馆。

  馆藏图书分内典(佛教书籍)和外典(非佛教书籍)两大部分。在重视对民国以前线装文献古籍的整理、修复和保管工作的同时,也逐渐加强了新书的采访、编目工作。馆藏图书建设以突出专业特点、适用于佛学院教学和研究,内典应有尽有、外典需有尽有为目标,现收藏除线装和折本藏经外,有近些年来海内外出版二十多种大藏经,还有有关佛教的丛书、文库、全集、文集等佛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以及各类文史哲图书和工具书。

  中国佛学院坚持以戒为师,从严治校,以“学修一体化,学生生活丛林化”为准则,实行学校与丛林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将传统丛林生活制度与现代教育体制融合、佛教传统精神与现代教学融合,为培养合格的佛教人才营造完备的修持体制、严肃活泼的学习生活环境。学院丛林化,也就是让学生居住于一个清净和合的高素质僧团之中,让学生过如法如律的丛林宗教生活,严守上殿、过堂、诵戒等丛林规制,坚定学生的信仰选择,陶冶学生的宗教情操,提升学生的僧格。丛林学院化,也就是使学生所居住的丛林,成为具有传统深厚、朝气蓬勃、崇尚知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视野开阔氛围的学校,用现代教育方法培养学生,使之有较高的佛学水平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学修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要创造能使学生成为既有高尚的宗教情操,又有深厚佛学和文化素养,品学兼优、学修兼优、解行相应的僧才的良好环境。培养了海法长老、昌明长老、清德长老、常明长老、传印长老、净慧长老、明学长老、根通长老、明哲长老、松纯长老等教内耆宿,还有界诠法师、济群法师、学诚法师、圣辉法师、园慈法师、静波法师、圣凯法师等中青年的僧才,为佛教复兴与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中国佛学院坚持学修并重的传统。在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千年古刹中,依旧响起清越的梵唱。学院师生在法源寺大雄宝殿的早晚功课,不仅熏修着自身的菩提种子,激荡起崇高辽阔的宗教情怀,也给予法源寺的信众们以至为亲切的皈依之感。梵音传法界,唱诵利人天,中国佛学院的师生们,以日复一日的朴质的修行,实践着内心宏博而坚定的大愿。

责任编辑:DN019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