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心灵环保地

\
法鼓山农禅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
法鼓山农禅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说:“法鼓山没有大资金,但产生的影响力却深远广大,这就是我们的特色。法鼓山为社会带动良好风气,提供有利的修行方法,这是我们的贡献。”

  农禅并举 击大法鼓

  法鼓山是由东初老人创建的“农禅寺”与“中华佛教文化馆”发展而来。农禅寺筹建于1971年,以禅修为主、务农为生,于1975年定名为“农禅寺”。农禅寺早期为一栋两层楼的农舍:一楼为客房;二楼供奉文殊师利菩萨,称为文殊殿。寺院周围遍布菜园、竹林,直到1977年常住众仅有四人,平日多亲手种植菜蔬,以供寺内食用。东初老人致力于推动台湾佛教文化、培养佛教人才,每年并举办冬令救济活动。

  圣严法师承东初老人之遗志,于1977年老人圆寂后接掌佛门事务。1989年购地创建法鼓山,为第一任方丈住持。2006年9月2日由果东法师接任第二任方丈住持。在法鼓山现有之弘化架构中,除了法鼓山佛教教育园区、农禅寺,台湾各地另有台北安和、台中、台南等分院,以及桃园斋名寺、高雄紫云寺、台东信行寺等,还成立基隆精舍、中山精舍、中正精舍等精舍。

  1989年法鼓山正式提出其理念——“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此后,便循此主题而举办的各项弘化活动。1994年提出“四环”观念,所谓的四环即是指:四种环保,是以心灵环保为主导,从心出发、由内而外,推己及人地扩大到对社会、人类、环境、自然、生态的整体关怀。心灵环保——心灵环保是法鼓山所有行动的总纲,主要意义乃在于保持心灵环境的纯净与安定。礼仪环保——以心仪、口仪、身仪的净化,促进人我和谐。生活环保——少欲知足、简朴自然,落实禅宗“修行就在行住坐卧间”的观念。自然环保——知福惜福、感恩大地,体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极力保护自然免受污染与破坏。因此,法鼓山举办佛教化的联合奠祭、联合婚礼、联合祝寿等仪式,便是希望引导大众将四环观念落实于生活中。

  1990年圣严法师写下“四众佛子共勉语”,期许能够为普世带来和平共修的力量。其内容如下:

  “信佛学法敬僧,三宝万世明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己。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为了广种福田,哪怕任怨任劳。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时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处处观音菩萨,声声阿弥陀佛。”

责任编辑:DN019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