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佛联会执行副会长、香港西方寺方丈宽运法师
编者按:今年7月1日,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9周年纪念日。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变成生动现实的19年间,香港走过风风雨雨,保持繁荣稳定。值此香港回归19周年之际,大公佛教独家专访了驻锡香港西方寺三十余年,见证香港回归前后种种变化的宽运法师。他在专访中表示,香港经历了从回归前的恐惧、不安到回归后的繁荣和发展,如今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香港,精神文明的发展仍然令人担忧。他认为在这一现实情况下,佛教将有效帮助港人获得身心的安祥、自在、喜悦与和谐。以下为专访内容:
宽运法师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
回归后的香港,经济更加强劲,但问题也很突出
大公佛教:您在西方寺驻锡三十余年,见证了香港回归前后的种种变化,请问在您的印象中,香港最深刻的社会变化有哪些?
宽运法师:在我来港这三十多年中,说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社会变化,就是香港回归前的一段日子,感受到整体的香港市民对于九七之后的香港,多少都带有恐惧与不安,当时很多港人漏夜排队准备登记成为英国公民,甚至也有非常多的人打算移民到国外;当时无论是经济杂志或媒体新闻报道,都显得对中国的接收香港信心不足,尤其在1997年6月30日即回归前夕,香港市民几乎个个都眼泛泪光,他们担心甚至是恐惧从7月1日开始,香港脱离了他们所熟悉的英国政府后,将不知何去何从。对香港而言,当时冲击最大的莫过于整个香港经济,因为香港人习惯“自由经济”与“资本主义”,虽然中国政府宣称未来香港50年不变,不过,部份人仍是不太敢相信。
事实证明,从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令华夏子孙扬眉吐气;到2007年的回归后的十年,香港历经了亚洲金融风暴与禽流感及SARS的冲击,表现出香港人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斗志,这就是所谓的“香港精神”;这个地区不只没有被击垮,整体的经济反而变得越来越强劲,香港新机场启用、深港西部通道、西九龙的发展,改变了香港的经济和面貌;迪斯尼乐园的兴建、昂坪360的开幕,推动了香港旅游的发展,带动了香港的繁荣;香港仍然是“东方之珠”、“购物天堂”。当然很多人都说香港是因为获利于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但毕竟这是一种机会,至少它们抓住了这个情势的转变,而在政府全力的带动下,香港已经完全脱离了当年全港市民的不信任与忧心。展望未来,香港的明天前途光明而美好。
不过,近年虽然经济好转了,但香港的问题可能就更大了,因无法实时实现特首普选和立法会普选,所以“一国两制”无法贯彻实现;香港社会仍存在强烈矛盾、反弹及抗争的可能,“占中”及“旺角暴乱”等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香港的未来仍然令人担忧;身为港人必须对香港社会有正确的认知与觉醒,才能有足够的检讨、改善与提升的能力,从而面对未来种种的难题与挑战,勇往直前。
2015年香港儒释道共同祈福
世界各种不同宗教,其实都是一家人
大公佛教:信仰在香港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香港也是一个各大宗教交流频繁的地方,在您看来,香港的文化为何如此繁荣?宗教之间为何能够这样和平共处、团结合作?
宽运法师:身为宗教界的一员,我们都不断努力,积极推动宗教互融与世界和谐的工作。世界各种不同宗教,其实都是一家人。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自1978年6月首创以来,至今已经形成为体制,每年都有定期的活动、定期的思想交流,这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我们佛教界每有重大法会活动,都会邀请各宗教领袖出席;同样,各宗教有重大庆典活动,佛教界也会派代表前往参加。此外,凡社会上有重大事件发生,各宗教均会和合共识,联合一致,共同发表声明,以期达到导正社会、安定人心的作用。是故,一直以来,香港文化得以持久繁荣;各大宗教之间能够和平共处、团结合作。
不过,由于教派的不同,在某些用词、用语上,确实会有大同小异,但这并不妨碍彼此间的共通性。我们的基本宗旨,都是导人向善、造福社会、利益大众;而在人生的终极目标上,虽然天主教、基督教要去天堂,佛教向往的是西方极乐世界即净土。但广义地说,天堂不就是净土吗?净土不就是天堂吗?天堂其实就是净土,只是进路与层次上有所差别而已。所以,我们说宗教是一家人,是一家亲,彼此守望相助,情同手足。其中还有一个重大的含义:世界各宗教之间的团结、和谐,是和谐世界的心灵基础,而人类的和谐、向善、互爱,也正是世界各宗教是一家的归结处。所以,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人类,都将会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及宗教互相包容的共识。
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发展并不能让人更幸福、快乐
大公佛教:您觉得现时香港人最希望从佛教当中得到什么?
宽运法师:近年,不少专家、学者均指出,由于物质文明,使自然环境生态失去了平衡,因此,人们竭力想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及人为的努力去改变自然。事实上,就是因了人为的破坏,使得自然生态失衡的情况日益严重,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危险与不安全。
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社会的人类,大部份都在繁忙、紧张、不安的环境中生活。有人认为“哲学”可以探讨并解决许多问题,“科学”可以为社会、人类带来很多的福利。事实上,哲学的思辨,义理高深,不是一般大众所能领会;今天的科学虽然发达,可是,现代人并不比过去的人更幸福、快乐。
而从宗教的信仰和修行实践,特别是佛教的修行过程中,可以令我们体验到,外在的环境虽然险恶不安,但是内心的世界,却有无限广大的智慧、慈悲可以开发。修行的方法和观念能帮助我们,以无限的包容心,包容一切的人、事、物;这种平等的包容心,使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有安全感与归宿感,从而获得真正的安祥与自在。
反观今天的社会,每个人都为了生活而形形役役,疲于奔命;或忙于五欲的追求,放纵于物质享受;或忙于事业前途,因而对周围的人都变得冷漠与无情。因此,要从宗教、伦理的观念,来帮助人们重建人文道德。而佛教特别重视布施和持戒,可以令人净化心灵、破除悭贪与自私,从而广结善缘,有助于改善冷漠的人际关系。由是而建立幸福、喜悦的人生。
我相信,身心的安祥、自在、喜悦与和谐,是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的。
以入世的精神与方式,来做化世、利世的事业
大公佛教:对于内地、香港佛教的未来,您心中最深的愿望是什么?
宽运法师:过去,由于佛教各宗派之间,对彼此的思想、观念了解不足,所以时有出现互相批评的现象。现在,不论是显教或密教,大小乘的各宗各派、山林佛教与居士佛教、传统佛教与现代佛教,乃至佛教徒与世界各大宗教,都能彼此互相包容及尊重。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为了回应时代的呼声,二十一世纪的出家人与佛教徒将会扮演承先启后的角色;将来在家佛教徒,尤其是女性发心成为专业弘法工作者,势必大量增加。然而,必须以出家僧团为精神依归,并且保持佛制所规定的伦理原则:依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的顺序位次,奉行“六和敬”精神而和谐共处。
过去出家人对在家人的世俗事务,都不会参与或过问。现时,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渐渐地,出家人做弘化工作时,无可避免地必须与世俗人事接触或交涉,因此,就必须对佛教僧人的自我定位更为清晰;要真正做到“弘法利生”、服务社会,就必须立足于化世、济民的宗旨及目标;要保持佛教的基本原则,以持戒、修定、发慧的三无漏学为先决条件,以佛法救度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不然的话,便会脱离佛法化世导俗的功能,易于变质或成为流于世俗的行为,那就不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了。
如何才能使众生脱离生死苦海?就必须运用智慧。智慧又如何生起?就要用佛法的观念及修行方法,破除烦恼、减少罪恶,才能令智慧得以增长。佛教修行的方法很多,广则六度万行,约则三无漏学,甚至是一句佛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不移的信心。
因此,内地佛教或香港佛教未来的走向,必然是以入世的精神与方式,来做化世、利世的事业。“入世”就是积极参与,努力奉献于社会服务的工作;也就是说,入世的工作,不能离开戒、定、慧三学的基本原则,这是菩萨道精神。“化世”就是佛陀示现人间的本怀,为佛弟子者,当效法佛陀慈悲喜舍的大爱胸襟,无条件地为众生离苦得乐而奉献、付出,不求任何的反馈或回报。
我们可以看见,现代天主教的修士、修女、神父们,由于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太多,与在家俗人的世务接触机会过多,渐渐地,也就变得世俗化,很容易就还俗。佛教也将面临同样的危机,将来出家人的人数会越来越少。因此,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虽然深入社会,做各种社会关怀的服务工作,但必须坚定地以修持梵行作为根本及依归;出家人必须保持每日的早、晚课诵及禅修、忏悔、礼拜等功课。
而在家佛教徒虽积极参与文教、政治、学术、工商等工作,仍须以五戒、十善、六度等菩萨道为依归,否则便不是正信的佛弟子了。有修养的佛教徒,能够尽其在我地,视乎现实环境的需要,护持佛教、服务社会,建设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如此的话,国家自然昌盛,社会自然祥和太平,人民自然安居乐业。
国家、社会与人民是一种相依以存的关系,其中所需要的正是佛教慈悲、包容、和合、无诤的精神——国家好、社会好,人民自然就好。相信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深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