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从佛教的仁王政治与护国利民思想谈香港立法会选举

香港西方寺住持宽运法师  

佛教的仁王政治与护国利民思想

文:香港西方寺住持宽运法师

  “2016年香港立法会选举”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的第六届立法会选举,投票日定于9月4日。而当选议员的任期为4年。市民普遍希望能选出一些有理想、有正见、有魄力、有担当、具正能量的地区代表,作为市民的喉舌、为市民争取、保护、维持合理、合法的权益。选举一事,引起各界高度的关注。今届选举竞争激烈,今日(5日)点票结果,令人出乎意料,不少青年新秀,初露头角,希望他们真的能为立法会增添新面孔、新声音、新力量。

  一、“仁王政治”——佛教治国之道

  立法会选举自然会牵涉到种种的政治问题,而说到政治,我们都知道,佛教是提倡和平、慈悲的宗教;“仁王政治”是佛教推崇的治国之道。是教佛教劝诫统治者要清正廉明,实行仁政,爱民如己,以正义治理国家;《法句经》中说,一个快乐的国家,必须有一个公正的政府。那么,一个公正廉明的政府如何才能够得以实现?《佛本生经》里提到了“十王法”(Dasa-raja-dhamma),即国王的所谓十种职责,它们是:

  第一:豪爽、慷慨、慈善。执政的人,不可贪财,应当为人民的福祉服务,要广行善施。

  第二: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格。绝不可杀生、欺诈、偷盗、剥削他人、邪淫、妄语及酗酒。

  第三:为了人民的利益可以牺牲一切,要准备放弃一切个人的安乐、名声,乃至生命。

  第四:诚实正直。执行公务的时候,必须不畏强梁,不徇私情,正心诚意,对人民无惘无欺。

  第五:仁慈温厚,性情和煦。

  第六:习惯节约,生活简单,不耽奢华,克己端严。

  第七:无瞋无恚,亦无怨毒。不怀芥蒂,不念旧恶。

  第八:不尚暴力。不但本身不能伤害他人,并应提倡和平,阻遏战争以及一切运用暴力毁伤生命之举。

  第九:忍耐、自制、宽容、谅解。必须能够忍受困苦艰辛、讥刺横辱,不生嗔怒。

  第十:不为反逆梗阻之事。就是说,不做违反人民意愿之事,不阻挠任何有利于人民的措施的实施。换言之,治理国家,应与人民和谐相处。

  一国当政者,如果具备上述德行,毫无疑问,这个国家一定是处于国泰民安,国强民富的鼎盛时期,人民自然享有安居乐业的幸福日子。印度的阿育王亦以上述十条为其立国之本,对内实施仁政,对外睦邻友好、和平相处。

  今天,世界风云变化莫测,复杂多变。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我们会看到恐怖在世界各地蔓延,宗教和民族间的冲突正日益加剧;人类的科技水平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但却解决不了身边的矛盾与冲突。人类制造了无数高科技作战武器,制造了可以毁灭地球家园无数次的核子武器,而所有这些武器都是用来毁灭人类自己的,我们生活在对未来层层的忧虑与不安之中。

  因此,人类亟需找出一条治国安邦、平息战争、远离恐怖的有效办法来。佛教的思想可以为我们安邦治国提供借鉴与参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社会上复杂棘手的问题。因为佛陀的教义就是非暴力、和平、友爱、慈悲、容忍、谅解、自私、不憎恨、求真理、求智慧、尊重一切生命的。

  佛教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安静祥和、幸福快乐的社会。这个社会就是完全摒斥了一切毁灭性的权力之争、暴力之争,远离了一切胜负之见。人心清凈,不为仇恨、嫉妒、不善、贪欲所染惑。这就是早期佛教护国利民思想的精髓所在。

  二、仁王护国思想与和谐社会

  在大乘佛教经典中,最能代表佛教护国利民思想的,主要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法华经》和《金光明经》,并称“护国三经”。在此护国三经中,特别是《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中讲述的是佛陀为波斯匿王等印度十六国王讲说如何守护佛果、修持十地善行、守护国土以及受持念诵此经,可息灾得福,风调雨顺,护国安民等等。

  (1)《仁王护国般若经》

  所谓“仁王护国”,就是说仁王见众生痛苦,生起怜愍之心,并施予自在力加以护佑。“般若波罗蜜多”,是六度中最后的一度,能使众生从苦恼的此岸到达涅盘的彼岸。也就是说,众生藉此般若法船,能安稳顺利到达彼岸,恒受妙乐。“因此”,般若是能仁其国,能护其国的最高法要。

  《仁王护国经》共分八品。其中第一及第六品说的全是护国之道;护国之道,又分为“内护”、“外护”。所以第二至第四品,这三品说的是“内护”;第五品〈护国品〉到第七品〈奉持品〉,这三品说“外护”。众生的身心为“内护”,身心之外的国土等自然环境为“外护”。所谓“护国”,就是要营造一个美好清凈的社会环境,亦即众生赖以生存的外在境界。外境的美好庄严,在于自心的清凈;如果自心不凈,人所生活的环境自然不能够清凈。所以经中深刻阐扬先护内在身心,而后再护外在国土环境的深刻道理。

  《仁王护国经》清楚地告诉我们,护国不离护心,护心与护国不二,护国须先护心。只有护持自心清凈无染,才能谈及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改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消除外在的一切灾难和痛苦。所以护国根本在于改善人们的自心。改善人们自心的根本途径,在于启发心智、增长智慧,走出迷误、破除妄执。所以经中反复强调护国先要护心,护心重在体悟般若智慧,可谓佛法护国思想的精粹。

  任何时代,任何制度下的社会,国泰民安都是国家管理者矢志追求的目标。佛法的世间利益目标亦是利生、息灾、安民。作为国家的管理者,能够充份利用佛法的护国利民思想,不失为走向社会和谐、国富民强的良方妙策。

  (2)《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

  另外,在《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中,佛陀对国家元首(即国主、国王)应如何治国安邦,亦有详细说明。优填王自从学佛并皈依三宝后,一直希望能以佛法治国,为此,他特地向佛陀请示为君之道。

  国家元首,要如何执政,才能受到人民敬爱,举国同乐,薄海欢欣,上下如意,而长治久安?佛陀曾对优填王开示了五个治国要领,值得现今及未来的执政者参考。执政者若能依照实行,不但能受到人人敬爱,自在无忧,而且还能摧伏冤敌,摄养自身,从事自他利他的事业。

  依佛所说,治国要领有五:

  一是恩养世间:国家元首(即执政者),对于百姓,要能施恩照顾,使其生活无缺;对于贫穷孤独的人,能起出库藏,随力布施;对于违纪犯法的人,能宽恕矜愍,如理治罚。

  二是英勇具足:国家元首,要足智多谋,文韬武略,运用自如。对于顽劣之徒,能予降伏;对于已经降伏的人,能予摄护。

  三是善权方便:国家元首治国,要能通权达变,与强党合作,软言相对,以和为贵。

  四是正受境界:国家元首的日常生活,不宜奢侈豪华,宜有正当的享受。尤其要注意饮食健康,且能与人同享。

  五是勤修善法:国家元首,要具足净信、净戒、净闻、净舍、净慧。相信因果,受持五戒,常闻佛法,舍财布施,具受灌顶。

  同时,佛陀又告诉优填王十种能令声誉日隆的功德:

  (一)出生尊贵:宿植德本,前世布施、供僧所得之福报。

  (二)得大自在:能自在主政,不受制于人。

  (三)性不暴恶:见群臣虽有小愆过失,容忍规劝,不马上贬黜,不发粗言。

  (四)愤发轻微:群臣百官纵有大愆违越,不以重法而刑罚之。

  (五)恩惠猛利:有功则赏,有劳则勉,令属下容易亲近,不难承事。

  (六)受正直言:广纳正言,不听阿谀。

  (七)善顺先教:对先王所遗下的法制或旧臣,善加审思,抉择其去留。

  (八)顾恋善法:笃信因果业报,具足惭愧心,不作恶行,修福持斋,慈悲喜舍。

  (九)善知差别:对大臣百官,心无颠倒,一一了知他们的忠信、技艺、智慧等各种差别,知人善任。

  (十)不行纵荡:时时诫慎,不傲慢自大,不耽于欲乐。

  佛陀对优填王说:“大王!如果你能增益以上这十种功德,就可以称得上是‘法王’,诸佛菩萨、天龙八部都会日夜加持你、护念你;不但如此,还能够感得国境风调雨顺,兵甲休息,诸国朝贡而福祚无边。国土安宁,寿命长远。”

  优填王听闻佛陀说法,十分欢喜,全心全意信受奉行。

  结语

  我们都知道,由于现代的政府是由民选的,所以政府就代表人民的权益。它为全体人民做整体的策划、管理、经营和发展的事业,以保障每一个人的利益,并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及生活环境。因此,今日的政治理念必然是群体的、多元的、全民的权利与义务,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由此可见,政治是社会组织的重要一环,关怀社会就不得不关心政治。

  而佛教与政治间,可以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政治需要佛教的辅助教化,佛教也需要政治的护持与弘传。是故,今日佛教徒若以“弘法利生”为最大前提,对政治就不应抱持消极回避的态度,相反地,应该更加地积极关心,直下承担,建设贡献,以佛教智慧的教理来净化人心,改善风气,为社会提供心理建设和精神武装──但愿佛教徒多一分呼吁,社会就能增一分平安与幸福。

  

责任编辑:小贝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