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华侨洞鈜法师荣获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香港慈山寺住持洞鈜法师获颁哲学博士学位
大公专访洞鈜法师(中)大公宗教国学事业部总经理陈金儿(右一)出席颁授典礼
洞鈜法师生于马来西亚,祖籍是广西省岑溪市水汶镇
合影留念
太平叠翠,香江泛喜,整个“东方之珠”散发出格外耀人的光彩。2018年12月5日,香港大学第二百届学位颁授典礼,在香港大学李兆基会议中心大会堂盛装绽放,整个香港为之振奋。在获颁哲学博士学位证书的学子中,香港慈山寺住持洞鈜法师名列其中。典礼现场,洞鈜法师身穿象征着哲学博士的红蓝礼袍,谦恭从容、温文尔雅且不失威仪庄严,“桂生高岗,其香致远”,见证典礼的各界嘉宾、莘莘学子多次报以这位佛门才俊热烈的掌声。现场接受大公佛教采访时,洞鈜法师表示:“他自幼受家庭影响,热爱中国文化,身为华侨、心系中国,他将积极投身弘法利生事业,为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佛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洞鈜法师出生于马拉西亚华侨家庭,祖籍是中国广西素有“侨乡”之称的岑溪市水汶镇,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氛围极其浓厚的地区,思想纯粹、民风朴素。法师虽为华侨家庭,但父亲、祖父不忘祖国,当中国饱受日本铁蹄残忍践踏之时,他们捐款捐物、奋起抗争,法师的祖父甚至因此而为国献身,他们的家庭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法师深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和熏陶,身在海外,但时刻心系中国,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努力不殆。今天的洞鈜法师,不仅英语流利,汉语一样优秀,且中华儒释道文化广泛涉猎,在佛法上得以终集大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佛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及“走出去”?洞鈜法师认为,中华文化具有多元性、包容性、超越性,不应拘束于佛教的术语,而应该寻求具有共同性、普世性的文化内容。尽管种族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但是当把皮肤这层皮撕开,大家流的血都是红色的,受到的痛苦都是一样的。无论以什么形式,都应是以启发每个人内心本自具足的佛性为出发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思想,强调21世纪人类冲突的核心将是“文明冲突”。对于化解“文明冲突”,洞鈜法师身体力行,他说他在香港大学读博时是通过英文学习的,用英文发表的论文能让西方国家更好地了解到佛教文化、中华文化。他还表示宗教人士应找出文化的共同价值,构建世界对话讨论的空间,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法师还坚定地认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多元化性、独特性的香港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佛教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利益社会?洞鈜法师表示,通过多元、活泼的形式,充分发挥地域、人力资源与现代科技的优势,用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慈山寺通过跨领域的合作,将佛教文化与教育、慈善、社会关怀、艺术四个方面结合,进行生命教育、青年教育、心灵关怀临终关怀、禅修课程等一系列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日后也将从事更多为众生服务的事业。
慈山寺是一所新建寺院,由香港商业领袖李嘉诚居士发心兴建,自2003年始,前后历经十余载,至2015年建寺工程方圆满完成。并于2015年4月面向大众开放,以预约式方法欢迎各届人士前来参访。慈山寺注重以佛法修持净化身心、以慈心服务社会,以佛学教育培育人才,以佛教艺术提升修养,践行人间佛教,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