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居山三月三庙会 广陵王墓的“黄肠题凑” 新中国成立以来,神居山第一次名声大振,要归功于神居山西汉广陵王刘胥墓葬的发现。那是一九七九年,以《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为代表的国内主要媒体,都以醒目的标题报道江苏高邮神居山发掘一号汉墓的盛况。一号汉墓是广陵王刘胥的墓葬,其总面积比湖南马王堆汉墓大十八倍,墓坑南北长二十八米五,东西宽二十三米,深十八米,墓道六十米,其工程之浩大、耗力之巨大在今天还令人惊叹。一号墓结构复杂,规模宏大,气象宏伟,稳重壮观。墓葬分两层,外层为“外藏椁”,是侍女、奴婢生活的场所,也是厨厩所在,出土大量的木桶、车马具、炊具等随葬品。内层为“黄肠题凑”,谈起这种墓葬方式,是非常有讲究的。 “黄肠题凑”是古代墓葬的一种葬式,主要出现在汉代墓葬,只有帝王和诸侯才可使用。所谓“黄肠”,即柏木的中心部位,也就是去皮后的柏木,巧妙地将柏木黄心比作“黄肠”;“题凑”是堆垒方式,将木头的头部按一定方向拼凑聚合而成的结构,就是在棺柩外严丝合缝垒起一道木围墙,上面还盖上顶,就像间屋子。虽然都称为“黄肠”,但出土的汉墓中并不都用柏木。就像神居山广陵王陵寝中用的是非常贵重的楠木,而北京老山汉墓用的则是栗木,栗木去皮后显现出发黑的颜色,看来“黄肠题凑”也并非都“黄”,题凑用何种木料也须皇帝具体根据去世王侯们所在的地域来指定用材。“黄肠题凑”除了彰显王侯的身份与等级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要保护棺椁不受破坏、不受潮。“黄肠题凑”式木椁墓,反映了汉代统治阶级的丧葬制度,为研究汉代的礼仪制度、木作工艺、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广陵王刘胥的“黄肠题凑”,用八百五十七块珍贵的楠木作为构造材料,每块大小不一,四面企口抽槽高低错落不同,拼接后缝隙紧密。当年考古队员在现场发掘时,用最薄的剃须刀片都未能插入;题凑块块紧扣、层层相叠,坚固细密、宛如魔方;榫卯结构十分讲究,整座墓椁不使用一根铁钉,全凭榫卯相连,真可谓鬼斧神工。为了体现黄肠的特点,造墓者还在楠木题头外涂上黄色涂料。广陵王刘胥的“黄肠题凑”墓椁,因用料之大、制作之精、结构之严、保存之好而轰动海内外。 神居山汉墓的发掘,引起了全国考古界的轰动和重视。为进一步发挥其旅游价值,让更多的人从它的沧桑与厚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中去解读这段被湮没尘封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一九八二年七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神居山汉墓被整体迁到扬州北郊的唐城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