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行派是印度大乘佛教二大学派之一。根据《北山录》卷九记载,佛灭度九百年后,有弥勒出世造《瑜伽师地论》,无著、世亲禀承其说,各撰《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及《十地经论》、《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论典。此学派主要以《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为核心,依据“摄持境相与果德”,通过“现观”而获得佛教真理的修行方法,故称之为瑜伽行派、唯识派、瑜伽宗等。此派成立的时期,大约在公元四到五世纪之间。
《瑜伽师地论》的内容较为全面和系统,它对各乘修行的境、行、果既有过程之描述,又有理论之分析,不仅全面,《瑜伽论》在境、行、果各方面也有理论的统一性,被后人称之为“佛学的百科全书。”依窥基大师的《成唯识论述记》所说,唯识宗依据的经典有六经十一论,其中,《瑜伽师地论》是瑜伽行派最早期的论典,也是唯识学的根本论典。也就是说,在瑜伽行派的经典发展过程中,《瑜伽论》作为整体都是属于最早期的论典之一,同时也是处于核心的地位。
首先,作为最早期的论典之一,树立自身理论特色的目的决定了它独一无二的特色。瑜伽行派的理论从产生之初就在所有方面能够解释以往的教理,这一点从《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可见。而《瑜伽论》作为瑜伽行派最早期的经典更是包括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部佛法。日本学者滕吕信静在“唯识说的体系之成立”一章中说:
《瑜伽论》的意图是广括小乘阿毗达磨文献中的许多教义概念(法相)或大乘诸经典所说的种种教义概念,把它们综合并且在新的方针之下加以改编而成,由此而欲树立大乘教义之形式体系的。
出于这样的意图,《瑜伽论》是在境、行、果三方面总结并包括早期以树立大乘的,因而,它的内容包括三乘修行的境、行、果,戒、定,慧,闻、思、修等,可称为佛学的百科全书,从中可以了解佛学的全貌。正因为它能够解释以往的佛教教理,所以能够成为玄奘法师西行所求的主要经典。由于《瑜伽师地论》的内容较为全面、系统,瑜伽行派其它的一些论著可以看作是对它的解释和扩充。例如:慧沼法师在《成唯识论了义灯》卷1说:
支谓支分,并是《瑜伽》所有支分。言十支者:一《百法论》、二《五蕴论》,此上二论天亲菩萨之所作也。三《显扬论》,此论无着菩萨造。四《摄大乘》,此论本无着菩萨造,释论天亲及无性等造。五《杂集论》,此论本是无着等造,今盛行者唯觉师子释,安惠菩萨糅。六《辨中边论》,此论本颂是慈氏菩萨造,释论天亲菩萨造。七《二十唯识论》、八《三十唯识论》,此之二论本颂并天亲造,《三十唯识》释是护法菩萨等造,《二十唯识》天亲菩萨释。九《大庄严论》,此论本颂慈氏菩萨造,释天亲菩萨造。十《分别瑜伽论》,此是慈氏菩萨之所造也。
可见,慧沼法师将此十论作为《瑜伽论》的支分,分别继承了《瑜伽论》的不同部分所做发挥的。例如:《百法明门论》是继承了《瑜伽论》六百六十法,归纳、整理而成,《二十唯识论》及《三十唯识论》是专就《瑜伽论》中的唯识思想发挥而成。虽然早期的瑜伽行派与后期唯识学在理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唯识学者的理论依据仍然是来自于《瑜伽论》的。日本著名学者佐伯定胤认为,解释《唯识三十论》的十大论师就是依《瑜伽论》而作的:
是等论师,均于佛灭一千年后辈出,以《瑜伽》意,作《三十唯识释》。盖《三十唯识论》,乃从《瑜伽》流出之结晶,故依《瑜伽》而释《三世唯识》也。特别是最胜子,曾造《瑜伽师地论释》,以弘扬《瑜伽论》。故此十大论师,均为传持《瑜伽论》,继承其思想,而发挥唯识要义也。
另外,智中法师在校勘韩清净的《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也说明了本论在唯识之中的独特地位:
唯识宗所依之经论,主要是‘六经十一论’,六经以《解深密经》为主,十一论则以本论为主。此外,尚有十支末论,都是依据本论撰写的,后人称为‘一本十支’。……其实大多数唯识之论疏皆引用本论以为依据,足见本论勘称为唯识学派的根本圣典。
由此可知,《瑜伽论》可以说是瑜伽行派的根本论典,瑜伽行派的思想皆以此论为根据。
其次,在瑜伽行派的论典中——《瑜伽论》严密的理论体系融摄了佛陀所说法教,内容最丰富的,解释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才能组成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才是一个适合哲学的研究对象。在佛教的思想发展过程中,《般若经》首创了破“有”显“空”大乘理论的目的,使得它虽然完整的建立了大乘菩萨道境、行、果的理论,但并未专注于体系的构建。例如:作为核心的空性思想对“染污法”、“清净法”、“修道论”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解释。瑜伽行派作为“三时说法”就是对以往空性解释的不足而产生的,所以它的首要目的就是对空性进行理论的解释。它不仅对不可说的“空性”进行解释,而且还要联系到修道论和认识论,故而成为一套严密的整体的理论性。林镇国在《解释与解脱》一文中就对瑜伽行派的早期经典——《解深密经》经题的新旧有不同翻译,解读出早期瑜伽行派具有解释与实践的双重性格。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瑜伽行派的理论重新解释了三乘的境、行、果,其中就是对“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解读《般若经》的空性思想。而且对于空性的解释和对修行的解释二者不是独立的。通过对流转、还灭的过程及原理的解释,空性的内涵便更能充分的展示出来。也就是说,瑜伽行派的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空性的解释贯穿和体现于其它部分之中。
因此,唯识思想所建立的统一、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融摄了佛陀以往所说法教,其解释的目的应该说是达到了极致,在认识论和修道论上都具有理论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