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寺:抵制“圣物异化为文物 灵魂让路于经济”

2013-05-03 14:54:57  来源:大公网佛教

  \
玄奘大师像

  不是文物,就没价值?

  “兴教寺事件”中,面对人们“为申遗而毁遗”的质疑,4月11日媒体报道,西安市长安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人表示:“这次要拆掉的只是寺里私自盖的建筑,都不是文物。为了配合丝路申遗,在国家专家的建议下,才决定拆掉的。”言外之意,不是文物,其存在的价值便要大打折扣,便可以为所谓的“申遗”让路。

  兴教寺内遭遇“被拆迁”命运的相关建筑,虽然很多是近年所建,确实不是“文物”,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这些设施已经与兴教寺塔、兴教寺僧紧密结合,完整承载了兴教寺的宗教价值。宗教价值属于人文范畴,而文物价值属于物质范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也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两者皆不可忽视,为何一取一废?拆除寺庙建筑,迁走僧人,遗留下来仅仅用于“申遗”的文物,是否能代表中华民族脊梁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

  僧人所在的寺院,其社会价值本就应当是宗教价值,而非文物价值,其给社会带来的文物价值,只是其附加价值。“宗教活动场所”才是寺院的基本属性和基本职能。离开了宗教活动场所这一基本价值,寺院的其他价值便丧失了立足点,发挥不出其特殊的社会效益。事实上,没有文物价值,恰能逃开名利价值,方能实现宗教价值。寺庙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不能仅用“是否文物”来框定。更何况,兴教寺的宗教价值因其与玄奘大师的渊源而注定非凡。

  在中国佛教史上,玄奘大师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大师不仅翻译了规模庞大的经书,而且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法相宗。大师的影响远远超出宗教之外。公元7世纪,他以坚定的意志征服了丝绸之路。大师是古代世界首屈一指的旅行者,现代探险家的先驱。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玄奘大师空前绝后,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大师。对理想永不放弃,对信念始终坚持,这是玄奘大师留给我们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兴教寺作为玄奘大师归葬道场,即使没有任何文物,其本身的存在便代表了玄奘大师精神。如将僧人迁出,寺院宗教活动难以保障,成为纯粹的文物古迹,在这份没有灵魂的“文化遗产”中,宗教对像变为观赏对象,圣物变为文物,缺乏了佛教精神底蕴,玄奘大师的精神将由何承载和表达?

责任编辑: 储外明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