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一定要为金钱让路? 面对社会各界人士的持续关注和舆论质疑“拆除申遗,僧人和信众无法举行宗教活动,其文物的完整性、真实性,从何谈起”,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4月12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针对之前“拆毁大部分寺庙建筑”“仅保留三塔”的说法,该发言人指出,(紧急调整后的拆除清单)将仅对1990年以来新建的、对兴教寺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造成负面影响的斋堂、僧舍等建筑进行整治。同时强调,审批方案中不涉及任何商业开发内容,要保障宗教活动及僧众生活正常需求,并建议地方政府协调宗教、文物等部门,加强与僧众沟通协商,妥善解决申遗中的环境整治问题。 该发言人的回应,看似对于大众的质疑已圆满解决,但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虽然调整后的拆迁清单缩小了很多,但涉及僧众生活的斋堂、僧舍依然在“整治”之列,虽然声称“要保障宗教活动及僧众生活正常需求”,但寺僧仍然难免全部“被驱离”。即使在附近另建僧舍,落实征地规划与新寺建设(或称“扩建寺院”),未来是否能继续独立自主地住在原寺、管理原寺,也是问题。而一旦寺院与宗教活动场所分离,寺院的属性、职能被人为改变,只能沦为现今大批“文物寺院”、“旅游寺院”、“园林寺院”中的一员,彻底上演“寺庙搭台,经济唱戏”。 最后一句“建议地方政府协调宗教、文物等部门,加强与僧众沟通协商,妥善解决申遗中的环境整治问题”,恐怕是地方政府最希望看到的回应。事实上,联合申遗、运作寺庙若能成功,最大的受益者正是地方政府与公司。在西安市长安区公共服务网上,还贴着去年发布的《兴教寺旅游区项目》,其中项目优势之一便是:“市政府已同意实施建设该项目。兴教寺塔为丝绸之路多国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中重要的文物点。”其“效益分析”一栏写道:“经初步测算,项目年盈利可达3000万元,在6年内可全部收回投资。” 解决权交于当地,实在令人担忧!当文化传承遭遇旅游发展,是否必须一败涂地?发展经济,灵魂空间是否必须被排挤?金钱面前,是否所有灵魂都一钱不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