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信法师:弘扬传统文化 宗教大有可为

\
永信法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既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趋向和道德追求,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宗教理应有所作为。

  一、积极弘扬传统宗教道德

  中国传统宗教道德的一个突出的历史特点是重视行善积德和道德教化,把去恶为善放在宗教道德与宗教活动的首位,作为宗教的主要精神方向,具有维系认同,建立互信,规范行为的社会功能。佛教认为,成佛的前提是修持,修持的起点是戒,戒既是佛教道德伦理规范,也是佛教的行为规范。特别是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在中国民间有巨大的影响力,是自我道德约束的重要手段。

  宗教道德来源于宗教教义、礼仪和世俗道德。佛教道德实践不以现实的功利为目的,而是以非功利的宗教理想为目标,有深刻信仰基础,有强大的约束力、感召力和较广泛的社会需求。要鼓励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经济社会改革期,社会结构变动期,利益格局调整期。在信教群众中开展宗教道德践行活动,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对加快社会文明进步将产生重要作用。践行宗教道德的根本动力和源头活水全在信教群众、信教群众涵盖社会各个阶层,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具有广泛性、草根性和感染力。只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信众,突出慈善、诚信、节制、孝敬、谦让,生态保护等特色理念,就一定会有强大的生命力,诸如在蔬菜、庄稼、畜禽、种养殖中不违规使用农药和添加化学制剂;在食品加工、运送、仓储中不添加对人体有害物质;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食;尊老爱幼,孝敬长辈,和睦邻里,诚实守信,文明礼貌。

  积极弘扬传统宗教道德,将宗教道德融入到信徒的一言一行中,让宗教道德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同时,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二、积极发挥宗教慈善的作用

  2012年2月,国家宗教局等六部门联合发文《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宗教界从事慈善活动的主要范围,基本形式,可以享受的扶持优惠政策。这对全面调动和发挥宗教界在公益慈善事业中的优势和潜力,将产生重要影响。

  佛祖释迦牟尼曾经把佛教解释成一种劝人止恶扬善的宗教。善恶观可以涵盖佛教的全部教义。佛教的善是指慈悲济世、普度众生,是完全的利他主义。佛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历史悠久,有深刻的信仰基础,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度。近年来,各地佛教界积极组织参与各种公益慈善活动,诸如为特定的公益慈善活动开展捐赠或者响应政府号召,参与各种公益慈善性质的捐赠活动;设立或合办安老机构、慈幼院、医疗诊所等公益慈善机构;开展扶贫济困,社区服务、助学、心灵慰藉,植树造林,修路筑桥等公益活动;打井修渠,发展沼气,对口援助兴办教育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公益活动。对于弥补政府缺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2年,这五年中,宗教界捐赠善款约30亿元。近十年来,少林寺用于慈善的支出约3000万元。少林慈幼院收养孤儿百余人,如今有的已走向社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宗教慈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对宗教慈善认识不统一,组织形式比较松散,服务方式比较单一,程度不深,质量不高,视野不够开阔,加之有的对宗教政策理解不透,宣传报导不够,职能部门推力不足,特别是实施宗教慈善的平台太小,层次不高,致使宗教界慈善的能量没有真正释放出来。我曾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搭建宗教服务社会的新平台》的议案,建议在信教群众中广泛开展以宗教服务社会为主题的宗教道德践行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宗教慈善活动等方式,进一步搭建好宗教界开展慈善活动,服务于社会的良好平台,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将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积极发挥宗教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具有崇尚和谐、互容互鉴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是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之一。宗教作为超越国界、种族、肤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历来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中国佛教对周边国家曾产生重大影响,对在东亚形成中华文化圈,发挥过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大陆宗教界与港澳台宗教界的沟通,对改善两岸四地关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向世界介绍自己。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当今,如何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兼备的“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理念,贡献于世界和平,既是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容,也是中国宗教界的重要职责和义务,亦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在推进国家文化“走出去”伟大战略中,中国传统宗教文化“走出去”大有可为。实际上,近年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走出去”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且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入。

  中国传统宗教文化“走出去”除了国家层面外,更重要的是民间力量,民间交往是基础,最有活力和生命力,最容易被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接受。少林寺一直注重宗教文化交流,通过以传播少林禅武医艺为代表的少林文化,向世界民众推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多年来,少林寺坚持在保护中交流、在交流中传承、在对话中弘扬少林文化价值,并由此形成一个开放的平台,通过不同宗教、流派的交流对话,和而不同,各自成就。直至今日,无论走到哪里,以少林的名义,在世界不同的民族和宗教社群中都很容易找到同道和知音。

  近二十年来,少林寺坚持少林文化“走出去”,得到了国外主流社会和广大民众的认可和追捧,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于少林文化热,据国外调查机构统计,全世界习练少林功夫和少林文化爱好者约有六千万众。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嵩山少林寺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写信祝贺。俄罗斯总统普京等60余位国家元首、政要参访少林寺,不同国籍、种族的海外少林弟子、数万人次到少林寺归山朝拜,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目前,少林文化已经成为海外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河南乃至中国一张重要文化名片。我们相信,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广泛和深入,必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人文交流、和合共生提供精神文化支持。

  (原载于《中国宗教》2015年第3期)

责任编辑:王冠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