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中的佛教慈悲精神

2013-05-30 09:31:36  来源:《寒山寺》

\

  杜甫诗最大的特点是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而这恰恰是佛教慈悲观念植根于诗人心灵深处的体现,佛教的慈悲精神是最能反应杜甫诗与佛教关系的核心理念之所在。很多人认为杜甫作为一名努力寻求人世的儒者,其佛教信仰的虔诚度是值得怀疑的,吕激发表《杜甫的佛教信仰》一文,翔实地考证了杜甫从信仰禅宗而后转信净土这一奉佛的心路历程。而关于佛教对杜甫创作的影响,杜甫研究权威吉川幸次郎一再强调说,杜甫那种为民请命、不畏牺牲的品格,正是发扬了大乘菩萨慈悲为怀、济世度人的精神。

   一、杜甫诗与佛缘

   杜甫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杜诗在题目中就能看出与佛教相关的有30多首,其他作品中涉及到佛教的内容和思想就更多了。杜甫信仰佛教,并创作了与佛教有关的诗,其因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受到姑母信佛的熏陶。

   杜甫早年有一段时间寄居在姑母家中,姑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杜甫身体羸弱多病,姑母甚至舍弃了亲生儿子的生命换来了杜甫的康复。杜甫为其姑母撰写的《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中说: “爱自十载已还,默契一乘之理,绝荤血于禅味,混出处于度门。喻筏之文字不遗,开卷而音义皆达。母仪用事,家相遵行矣。”其姑母笃信佛教,并使全家奉行,杜甫无疑也受到了佛学的熏染。

   (二)历史境遇和仕途失意。

  杜甫中年困居长安,按儒家的说法,这一时期正当是男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最美好的时光。可是,杜甫在长安应试落第,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生活。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表达了对战乱中百姓生活的深切同情,著名的有“三吏”、“三别”。“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在兵荒马乱时代,杜甫晚年漂泊在西南等地,最后困逝在湘江一叶孤舟之上,时年五十八岁。杜甫的一生是壮志未酬、颠沛流离的,他甚至发出了“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样愤慨的诗篇。在理想与现实强烈的冲突下,在怀疑和否定儒家思想的同时,佛教帮助他维护了心灵那一片自由与和平的净土。

   (三)佛教兴盛和涛禅相似。

  佛教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八大宗派。唐王朝包括大周实行的三教政策也并不统一。总体上来说,儒学得到官方的保护,道教因为李唐与老子认了亲也得以支持和发展,而佛教无论从其自身来说,还是与儒道比较来看,在思想史上都达到了高峰。佛教宗派中禅宗和净土宗较为简洁,适合中土人的根性。尤其禅宗,其禅之宗风颇与诗之意蕴相契合,深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杜甫晚年所作的《秋日夔府咏怀》说:“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诠。”对此学者颇有争议,有人说普寂为七祖,杜甫皈依北宗禅;也有人说神会为七祖,杜甫信奉南宗禅。不管怎么说,杜甫是喜好禅风的,诗人的审美体验和禅的生命体验是人类反思的两种体验形态。一外一内,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诗其实就是禅生命体验的语符化外显。杜甫接受禅学风骨的影响,一点也不奇怪。诗人一生经历着苦难的人生,常常借诗以反思生命存在的意义,这是诗人杜甫与禅趣结缘的内在原因。

关键字: 杜甫 佛教 慈悲 诗歌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