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是举世文明的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活形态的史诗。这样一部结构宏大、内容广博的伟大杰作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近千年了,而且至今还在许多地区广为流传,它是怎样保存、流传到现在的呢?与其它一切民间文学作品一样,它的基本流传方式有两种:一是人民群众、尤其是他们当中的优秀艺人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的;二是靠各种抄本和刻本保存和传承的。即使少有的一些抄本或刻本也只是纯文字的记载,体现不出说唱结合的艺术形式,所以它的主要流传方式还是靠民间艺人的口头传播,是以说唱结合的形式在民间流传的,是民间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完美典型。 一、史诗说唱结合形式的产生与发展 史诗是以说口昌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民间流传的,这种结合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由什么人开始的呢?今天我们很想知道却又很难知道,只有依靠一些相关知识做以下判断: 1.说唱结合的艺术形式是口传文化的艺术化升华 通过史诗《格萨尔》的说唱内容,我们了解到它产生于原始部落时期,当时文化不发达,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文化,主要是靠口头传承。可以想象,当时的史诗内容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部落战争的口头传说,人们是以这种口头传说的方式来传承历史的,所以说史诗最初是以口头传说的形式产生的。后来出现了手抄本和木刻本的流传,但与整个史诗的流传量相比,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所以说它仍然不是供阅读的史诗,主要还是以说唱艺人为媒介,通过听众的听觉感受来接受的,而且它的流传主要是在远离城市的边远山区或是牧区,在这些教育文化事业落后、居住环境恶劣、交通闭塞、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极其贫乏的地区,《格萨尔》说唱是他们最重要的娱乐形式。同时因《格萨尔》史诗是一部包罗万象,全面反映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所以它以其丰富的内容,贴近史实的真实故事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成为他们的教科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育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格萨尔》史诗的传播实际上也是藏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播,格萨尔音乐则是这种历史文化传承的特殊载体。而史诗说唱艺人不仅是史诗的传承者、藏族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也是民间教育家和艺术家,《格萨尔》艺人也因此受到了欢迎和爱护。 这些艺人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为了更大限度地吸引听众,突破讲说文学的单调性,他们极尽所能、想方设法要以更好的形式完成自己的创作,也因为民间文学的随意性和即兴性使他们有了自由发挥、即兴创编的空间和余地,因此逐步借鉴了歌唱的形式,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穿插歌唱表演,用说唱结合的形式来传播史诗,这是由音乐自身的长处所决定的。因为与语言叙述相比,音乐艺术的抒情性功能更强,效果也更好,如果想要做到顺口悦耳、动人心魄、利于抒情,就必须要借助音乐的魅力。正如古人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说这种艺术形式的产生是“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为了使表演更精彩、更吸引人而不断吸收化用各种音乐因素,丰富扬弃的结果,是口传文化的艺术化升华。” 2.《格萨尔》歌诗的音乐性为说唱结合的艺术形式提供了便利 说唱艺术是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其中文学脚本的体裁形式是说唱艺术的最基本条件。藏族文学中的诗体形式是由来已久的,这可以从大量的民歌、谚语、诗歌作品中看出,在《格萨尔》史诗的文学体裁中,其韵文部分也都是用诗歌形式表现的,这是供艺人演唱的文学脚本,即唱词。关于唱词王兴先教授在他的专著《(格萨尔)论要》中也有论述,他将《格萨尔》中的韵文称之为《格萨尔》歌诗,他认为“《格萨尔》歌诗的音乐性,主要表现是由于歌诗本身运用了大量的重叠句、对偶句和排比句,具有和谐的音律,易于咏叹,富于音乐性,令人闻声而生快,听音而感美”。同时他还强调在书面记录的《格萨尔》中,看不到歌诗押有韵脚,但在艺人的演唱中,歌诗的韵脚则非常明显和谐。张积诚通过对《格萨尔》歌诗的研究,发现其押韵规律有如下几种:(1)句尾押同字韵。(2)句首、句尾分别押同字韵。(3)句首、句尾押不同的二字韵。(4)句首押叠字韵。(5)象声词押韵。这是总观《格萨尔》的各种原文之后得出的结论,推翻了以往的译本认为史诗不押韵的定论,认为《格萨尔》的歌诗有其独特的形式和格律,从多样中求协调,从不同中求统一,形成了和谐、多变的韵律美。同时由于诗句有规律的节奏性音顿、藏语语音语词上的平衍与升降、语速的舒缓与急促等,使史诗的唱词不仅具有语言表达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富于跌宕起伏的节奏变化,抑扬顿挫的语音音调,使史诗的唱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使它从一开始就和音乐有一种不解之缘。所以说史诗韵文的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它与音乐的结合会更加的便利,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史诗传播中说唱结合形式的形成与发展。 3.说唱结合的艺术形式符合藏族人民的欣赏习惯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他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藏族音乐文化,除了浩瀚的民间歌舞音乐外,还有以宣扬佛教思想为目的的“古尔鲁”道歌。“古尔鲁”一词的现代解释是一种宗教说唱形式,叫做“道歌”或“宗教道歌”,其实这是吐蕃时期在民间流传的一种说唱形式,后来被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吸收、借鉴,利用它来说唱故事,进行宣传活动。“古尔鲁”发展到后来在上层社会中也兴起了传唱“古尔鲁”歌的传统。这是一种音乐与文学完美统一的艺术形式,佛教徒们用悠闲自在的曲调唱出了佛教的教义、教规以及劝人们弃恶扬善、皈依佛门的思想,用这种大家都乐于接受,也有吸引力的方式来宣扬佛法。在这里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也只是为了更有效地宣扬佛法,以这种比较新颖的、世俗化的方式来完成佛教传播的目的。这与《格萨尔》史诗以说唱结合的形式传播文化、承载历史如出一辙,都是为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传播的趣味性。据《西藏王统记》记载:在桑耶寺建成开光典礼上,赞普、大臣及王妃们所唱的曲调有《国王欢乐曲》、《雄狮骄相曲》、《柔枝嫩叶曲》等。这与《格萨尔》音乐中的《威震四海调》、《雄狮怒吼曲》以及《流水缓慢调》、《杜鹃六和声曲》等是有相通之处的。除此之外,还有藏族传统的“折嘎”和“喇嘛嘛呢调”等说唱艺术。所以,说唱这种传播民间文艺的方式,对藏族来说,并不是《格萨尔》艺人首创,或者说是《格萨尔》史诗独有的传播方式。它是一种深受藏族人民欢迎和喜爱的、广泛流行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旧‘格萨尔的艺人用这种说唱结合的艺术形式传承史诗,这对能歌善舞的藏族来说,是对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的加工和利用,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符合民族传统的欣赏习惯。 |